转帖者按:其实,如果没有平等的普遍理念,人类间的仇恨就不会消失。把"以色列"这三个字换成任何既得利益集团或者特权阶层,都是一样。
译者 zc910816
我在特拉维夫生活了14年。如今移居美国已经许久,可我每天还是要想念那个地方。逾越节时,这种思念甚至真真切切地让我胸口一沉……
芝加哥春天的气息并不那么宜人,这里的文化亦然。我多么希望我周围的人能理解我对筹备逾越节晚宴的期盼,多么希望巴士司机能用希伯来语向我道一声"节日快乐",多么希望邻居们能关心我一下,打听打听我假期的去向……我真心希望我现在就在故乡。
可是,我却身在异国——为了我的孩子,我背井离乡来到到美国都市的郊区,经受着一次心甘情愿的政治流放。
当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爆发时,我正在芝加哥答应攻读硕士学位,因而和来自耶路撒冷的丈夫暂居美国。我们夫妻二人无数次地向别人许诺:只要刚出生的小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们就会回家。当时只是觉得,孩子还是在未来生活的地方——祖国以色列——受教育好些。
然而暴动并没有止息。以色列用不断升级的暴力回敬阿拉伯人的反抗,坚决不承认任何自己犯下过任何罪行,不兑现过去许下的诺言。以色列也不愿理去理解解巴勒斯坦的诉求。要知道,若是自己的家园被别人占据数十年之久,任何人,包括以色列人,都会像巴勒斯坦人那样奋起反抗的。
整整一年,我和丈夫都在与恐惧作斗争,甚至都不敢告诉彼此;我们恐惧故国以色列,不敢想象她如今的模样。直到有一天,一家三口回了以色列一趟,丈夫和我才开始交流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以色列不是我们养育孩子的理想家园。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个犹太国度已经不再适合安家定居。
无可奈何的是,我们今生今世都要活在这个"目前"里了。儿子多了个小妹妹,如今他们也都不小了。然而,以色列依然如故,并没有什么变化——能让我们改变心意,把孩子带回祖国故土,结束他乡客居的变化。
随着移民复国的宏大历史使命逐渐实现并巩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也愈加凶狠残暴,对自己的犹太同胞——远比悲惨的巴勒斯坦人走运的辛运儿——也越来越不民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终意识到,回到以色列是永远不可能的了。
在美国,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人身安全更有保障?我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我确定的是:在美国,他们不会在一支以镇压别人——而不是保卫自己——为主要目的军队中服役;他们不会成为低劣教育的受害者——政府在盗窃来的土地上挥金如土,修建着大量的非法定居点,在教育投入上却无比吝啬;他们不必天天面对谎言,因为,以色列的官员,每天嘴里都充斥着追求和平的陈词滥调,却在干着破坏和平的勾当。
幸而,跟我们一样,孩子们也把以色列视为家乡——这显然得益于我们的影响:我们在家里都说希伯来语,积极参加传统犹太教堂的活动,并且每年回以色列一次。
回到以色列,当孩子们在海滨消遣时,在表亲家的集体农场过夜时,我们就趁此机会教给他们一些在希伯来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我们把遍布约旦河西岸的路障指给他们看;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注视着那绵延不绝,横穿巴勒斯坦国的隔离墙,并问他们:"如果士兵把你们赶出家园,你会作何感受?"此外,我们也前往东耶路撒冷。
每当我怀疑自己的这一决定是否明智时,以色列电视台本周播放的一段视频就会打消我的全部疑虑。在视频里,记者正在采访一群犹太小孩,询问他们对最近那场导致许多巴勒斯坦儿童死亡的车祸的看法。所有的子的回答都满是令人不安的敌意:"巴勒斯坦人都是婊子,不是人,他们不配活下去"。一个年轻人答道:"巴勒斯坦人都是未来的恐怖分子。"。当记者指出死亡的都是四五岁的儿童时,这个男孩轻蔑的回答道:"小孩子又怎么了?"
这些孩子只是年青一代中仅占少数的害群之马?2010年的一项调查足以推翻这种看法。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以色列青少年反对阿拉伯人享有与以色列人同等的公民权,而超过一半的人则反对阿拉伯人参加以色列议会选举。
一个专注于压迫他人的社会只能产生仇恨。不仅是以色列人如此,整个人类亦然。
我不会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抚养两个对我至关重要的人——我不会让孩子们受到今日以色列的污染和毒害;我会养育他们,让他们铭记人的尊严,尊重神圣的生命——让他们懂得这些犹太人的传统价值观。
每年此时,当我念叨着"明年回家"时,我的心都会隐隐作痛;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明年此刻,我仍将身处这个并不属于我的地方。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有深度,值得一看;有意思,值得一读;无聊,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