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狂欢的盛宴

 
 

Weijin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5-13 通过 一五一十部落推荐文章

作者:西木1984 | 评论(0) | 标签:矿难, 灾难, 电视宣传, 狂欢

"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救援的速度",这个国家的官方电视台的男主持人一脸兴奋地向他的观众宣称,接下来的画面是一群人在鼓掌,一个因颤抖而听起来有些嘶声力竭的声音从画面传出,"第24位上来了,第24位上来了",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上前紧紧握住刚从井底被抬上来的矿工的手,这个矿工脸上没有一丝表情。那个颤抖的声音还在继续,它似乎要用这种带有浮夸的方式向人们证明,这是一个多么感人,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我看来,这又是一次把丧事办成喜事的拙劣表演,一次用狂欢掩盖痛苦、丑恶的视觉盛宴。这样的盛宴自我懂事以来,已不知经历过多少回,而这次的舞台是在一个叫王家岭的地方。

镜头之外是什么呢?那些失去生命的矿工的家属将如何面对镜头里的"幸福场面"?他们的痛,他们的苦,他们的委屈又有多少镜头愿意去解读?如果一场应该引起反思的灾难结果演变成了一场"众志成城"的歌功颂德,那么它会以另一场灾难出现。

这样的灾难其实是可以避免的,3月25日,灾难发生的前3天,有工人发现了隐患,他们向调度室进行汇报,但没有引起重视。"事发前一两天我就发现有异常情况,主要是巷道内雾大,看不清人,掘进时两边往下掉煤渣,即使我们说了也没用。我们工人只干活,别的不问,拿到工资就行,安全问题是带班的和队长的事。" 一名湖北籍的高姓工人平静地说。看到这句话,我内心的吃惊大于愤怒,这名工人为何能如此平静而淡定地描述一起关乎上百条生命的灾难,他为何能如此心平气和地的接受"说了也没用"的事实,他们为何不愤怒,不力争,不反抗?多年前龙应台在她那篇著名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提出的问题,再次深深地困扰了我。我突然想起了夏衍的《包工头》,只是它是发生在那个被我们描述为万恶的旧社会。

画面上的被救工人,他们充满了对政府的感激,在他们还有些惊恐的脸上,我看不到一丝愤怒,也看不到一点点对灾难原因的质疑。我甚至不无邪恶地去揣测,在他们的意识里,质问作为一项基本权力这样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他们固执地认为,政府还是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大老爷",服务民众不是它的义务而是它的善举,因此他们才会感恩戴德,而不会质问政府在这次灾难中到底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或许,我们不该过多的去责备他们,毕竟这也算是一个"中国特色"。

一个世纪前,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必须从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开始,他们举起"新文化"大旗,试图让"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教化尚未开智的民众。可是,我悲观地看到,一个世纪后,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依旧在呼喊开启"民智",而鲁迅笔下用革命者的血做人血馒头的"愚民",在当代的中国得到了最完整的延续。我突然意识到,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革与动荡,在无数次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中国人,仍然"饮着"德赛两位先生的血,他们还在原地踏步。

真的很和谐,关于王家岭矿难的新闻扑面而来,我却看不到更多的"杂音"。所有媒体似乎更愿意将它看成是一场全民狂欢的盛宴,而不是一场带来痛苦的人间悲剧。纸质媒体不惜版面成篇累赘地报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次"大营救"的赞颂;而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和记者们,则用了看足球赛才有的高昂而充满激情的语调在一次次地呼喊着"这是生命的奇迹""这是中国救援的奇迹";网络媒体也不甘落后,它们利用自身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发布获救者人数,用最全面的信息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营救场面。当然,它们少不了会煽情一把,将被救矿工与亲人拥抱的幸福、官员看望伤者的亲切,用最好的角度,最唯美的画面展示在首页。也许它们也会连接一两条"杂音",但通常它们很难被发现。《V字仇杀队》里的大头领,为了掩盖掉V字怪客对威权的挑战,下令所有报纸,所有电视台,将所有V字怪客做下的破坏事件说成是恐怖袭击。于是,真相就这样被淹没在谎言中。

在我们这个国家,有太多的不幸被掩埋在了"中国速度"之下,过去的两周里,我一听到"中国速度"就感到厌倦,就像之前"中国特色"这个词给我的感觉,它们甚至令我产生了生理上的不适。许知远在《"大国崛起"厌倦症》一文中提到,信息的繁荣与泛滥,带来了两种后遗症:容易厌倦和容易遗忘。他举例说,在小说《1984》中,乔治.奥威尔谈到了极权主义者通过删减词汇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词汇的减少限制了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而现在,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传播方式,可以高密度与高频率地重复同一种思想、同一个词汇,它的结果多少有点像王小波曾经描绘过的那个前苏联外交官,在连续看了两百场《天鹅湖》后,每当听到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他就烦躁不安。

这样的不适让我开始有意地远离媒体,远离新闻,我像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一样,开始习惯于这块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剧"。这种漠不关心渐渐成了一种冷漠,它最终演变成一种道德上的恐惧。如今,我经常心生不安,它来源于一种面对灾难时的无力感。一直来,我们的政府以"维稳"为主,只要是与此不一致的行为,或者言论都会被以"破坏安定局面"为由而"和谐"掉。那么,在死伤众多的灾难面前,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政府都会以"中国的速度"将其引向一场充满"感恩的心"的狂欢盛宴,我们只好无力地面对幸福的"眼泪"而拍拍脑袋说:哦,又矿难了!

我们这个民族是如此容易陷入集体的狂欢,就在40年前,一场疯狂而愚昧的"革命",让这个国家深受其害,但到了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将它的灾难性忘记了,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写出各种回忆录,各种小说,拍出各类电影来证明那个时代的"浪漫色彩",他们轻而易举地将自己抛进一场思想的"狂欢盛宴",而我认为,这样的狂欢是无耻的,是对历史赤裸裸地的背叛。这种思想的"狂欢盛宴"似乎也是我们的特色,在描述灾难时,我们太喜欢拿别人的"水生火热"来抨击,而拿自己的"和气祥和"来歌颂了。也许你还记得2008年的那场夺走了十几万人的大地震,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因学校质量问题而死去的孩子,那些为了救出孩子而空手刨挖废墟的父母,那些因愤怒而上访、因讨说法而无理被抓,甚至被判刑的家长们,我们又记得多少?

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这种能够带来暂时幸福的狂欢了,在政府有意开设的"盛宴"中,我们乐于享受,不假思索地接受了所有的"真相"。

西木1984的最新更新:
  • 北京的小吃 / 2010-05-13 10:51 / 评论数(0)
  • 林则徐的福州 / 2010-05-12 23:11 / 评论数(3)
  • 他的传奇 / 2010-05-12 10:52 / 评论数(3)
  • 不可思议的历史 / 2010-05-11 23:07 / 评论数(3)
  • 他们为什么自杀 / 2010-05-11 22:16 / 评论数(0)

  •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有深度,值得一看;有意思,值得一读;无聊,浪费时间

    关注者

    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过去,因为遥远而美丽; 童年,由于无知才无忧。 幸福,就在于为达到幸福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