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作为中国特色的"政治任务"

 
 

Weijin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作者:江涛NO1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杂谈, 教育, 南平

"政治任务"一词使用多年,到现在仍未见准确定义,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上,搜"政治任务"会蹦出来"你是不是找的'政治人物'?"虽然没有准确定义,但一项主张、政策、计划,如果冠以"政治任务"的名号,就具有了不可抗拒的威严、紧迫感与强制性。它意味着各级官僚、各个部门、所有单位,即使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必须完成。在此,政治任务与政治生命联系在一起,政治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官员的乌纱帽。

5月3日,当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做时,可以预见,各地会像火燎屁股一般迅速行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强校园安保。事实上也真是如此,"每校配备警车"、"配发防割手套、警用钢叉"、"组建校园安全护卫队"、"当场击毙校园伤害事件疑犯"、"排查对社会存不满情绪者"……形形色色的措施,5月4号开始纷纷推出,各家报纸也不遗余力的宣传新举措,校园安全一夜之间成为最大的关注点。当各级各部门的官僚们都被发动起来时,我们相信,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校园安全事故会显著下降。但长期来看,这种措施是否有效呢?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作为集权国家的常见招数,具有不可比拟的高效率,但却难有长久性。因为政令是短暂的,多变的,目的性强,注重结果大于注重过程。"自上而下、层层明令式"的政令,常常都是被动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加上中国独特的政治体系,各级官员不是为人民负责,而是为上级领导负责,所以一项强制性政令,来时汹涌,去时也匆匆。今日之各种短暂的应对策略,能否持续很成问题。更不用说建议保护校园儿童的长效机制。

在上一篇博文里,我提到必须对南平系列事件,全社会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与反思。这种反思不应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比如加强校园治安、心里辅导、防护措施。更应该深入到社会层面,社会不公、社会保障缺失、特权造成的贫富悬殊拉大等等。作为彻底的个人恐怖主义事件,如果人们继续回避它产生的社会土壤,简单的"以暴制暴",而不是强化社会改进共识,那么类似悲剧还会重演。类似"变态杀人狂"的称号,只能说明大众和媒体还在从仇恨中提取仇恨,而不是以更严肃的态度,针对此事进行反省,从而采取更彻底的措施让悲剧不再发生。

此时,中央保护儿童政策的出台,自有它自己的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人心的考量。但缺难逃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未能提出预防类似公共安全事件的长效机制。作为政治任务来实行的新政,总会有麻痹松懈的一天,届时校园凶案仍可能再发生。

此外,新政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央政治任务下达后,重庆随即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凡校园及周边正在发生直接侵害、伤害学生恶性案件,民警可以依法当场击毙。卫生、民政、信访、公安等部门,也将重点排查病情不稳的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扬言报复的人员、因遭受重大打击而性格怪异举止反常的人员。当对社会不满、性格怪异等人员被快速列入排查对象时,不得不让人担心,此项措施会成为损害他人正当利益表达的工具。谁都知道目前因拆迁、司法不公等各类事件,产生的怨民、冤民成百上千,这类人会很容易被列入"对社会不满人群",难以躲避被排查的命运,或许更严重的,被控制人身自由。当一项政策具有模糊性,又冠以政治任务的命令时,那么就可能产生许多涉及侵犯公民个人权益的事情发生。

在30多年前,我们知道在赶英超美的政治任务大旗下,各级政府干出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大跃进、大炼钢铁,并因此导致千万人丧生。在10多年前,在限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政治任务下,各地政府不得不偷工减料造学校,四川地震许多孩子因此蒙受死亡。当今天,政治任务再次出台,毫不怀疑这是一项保护儿童的有力举措,但依然值得追问。尤其在南平等事件后,事发地政府还未被问责情况下,我们如果去面对更严峻的校园问题,如果保持长久安全,都是需要更加多的朝野探讨,才可能实现。

江涛NO1的最新更新:
  • 金胖子的算盘 / 2010-05-08 11:44 / 评论数(0)
  • 南平噩梦: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 2010-05-08 11:44 / 评论数(0)

  •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有深度,值得一看;有意思,值得一读;无聊,浪费时间

    关注者

    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过去,因为遥远而美丽; 童年,由于无知才无忧。 幸福,就在于为达到幸福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