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中国的四大名著与黑厚学(二)

 
 

Sent to you by Willing via Google Reader:

 
 


作者:何几 | 评论(1) | 标签:名著, 传统文化, 黑厚学, 思想, , 文学

■《红楼梦》

当我最初听到《红楼梦》这个颇有几份"情色"意味的书名时,我估摸着这大概又是一本类似于描写"青楼女子"的坏书,就让人不自然地联想到大街上那些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以暧昧的红色作为主色调的发廊等娱乐场所的招牌名字。读了才知道,这里面的正经人物并非"性工作者"之流,而是大家闺秀,而且还是贵族家庭里面的少男少女们。不过,再细细品味起来,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异样感觉。前不久在一次聚餐会上,有人聊起了一种叫"人体宴"的新式吃法,据说是事先将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女脱光了衣服,经过严格的净身消毒、去毛,再把这位美女的胴体四仰八叉地盛放在一个诺大的专用盘子上,然后才将五颜六色的菜肴安置在美女的身体上,胸脯、腹部、大腿等敏感部位都摆满了鲜美可口的山珍海味,食客们这才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地举起手中的筷子在美女的肉身上捣鼓起来,撕扯起来,但有一条规矩——决不能伸手去摸,也即是说可以对那位风情万种的美女尽情地意淫,但绝对不能用手去淫(此手淫非彼手淫)。我猛地恍然大悟,禁不住想起了对《红楼梦》的那种异样感觉,"人体宴"的惊人创举不正是《红楼梦》伟大的艺术成就吗?难怪有那么多的"食客"争先恐后地、津津有味地俯身于这道宫廷美食之上,原来就是为了这个——意淫的快感!

尽管德高望重的"红学"专家们为《红楼梦》总结、归纳、提炼、挖掘出了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这样和那样的"研究成果"。但概括起来,《红楼梦》不外乎在两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或者说是特色,也正是凭借着这两大特色,《红楼梦》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才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的"百科全书"。

特色之一:《红楼梦》首创了"意淫"式的创作技巧与阅读模式。

从古到今,权力、金钱、美色似乎成了永恒的主题,是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谁不爱当官?谁不爱敛财,谁不喜欢帅哥美女?《红楼梦》的作者把我们千百年来的劣根性可真是看得十二万分地通透明白,他抓住了每个人身上的这根"软肋",点中了中国读者的"死穴"。同胞们不就是喜欢升官发财吗?既然在实现生活中不一定都能遂心如意地当上让大官,过上挥金如土生活,那好,就在小说里去满足和享受"当官"与"致富"的"精神牙祭"吧。俗话说"温饱思淫欲",既然让读者"当"了大官,"发"了大财,不可能不弄几个美女来一饱眼福,"金陵十二钗"可谓是"天下极品"呀,还有那些身材标致、姿色撩人的贴身丫鬟和"生活秘书"们,当然,"小白脸儿"更是多了去了。总之,这里是应有尽有,不然还叫什么"百科全书",读者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还"免费供应",基本上施行"按需分配"的原则,不分老少,不分种族,不分贫贱,不分性别,都能满足每个读者不同的口味和意淫需求。《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大市场",什么千奇百怪的东西都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床上躺的,手里玩的,心里想的,既有风骚迷人的"画皮娼妓",也有神仙模样的"处男处女",除了没有人性(这正是它的另一大特色)以外。

《红楼梦》就是《红楼梦》,它可不像《金瓶梅》那么露骨,那么下流,那么不要脸。《红楼梦》里面都是些"精英人物",都是些体面人,富贵人,读书人,哪能像《金瓶梅》那么露骨,那么下流,那么不要脸呢?那多害臊呀,多不好意思呀,多丢人呀!《金瓶梅》这种烂书顶多也只能用来手淫,怎能登得大雅之堂,同志们,朋友们,先生们,女士们,手淫伤身呀,与其手淫伤身我们还不如意淫呢,意淫既陶冶情操还能修身养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意淫吧,亲爱的读者,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但曹雪芹给《红楼梦》写的广告词更厉害,更煽情,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富有诗情画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千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百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妈呀,这也太夸张了吧。嘘,请注意,这是广告,别看广告得看疗效。要说《红楼梦》关于意淫的"疗效",作者在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一章倒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对经典的"成功"案例。那个叫贾瑞的公子哥一心想跟"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王熙凤嫂子(估计要比章子怡、巩利她们性感多了)偷情,王熙凤先是嬉皮笑脸地逗弄贾瑞,然后又设计给他泼了一身脏水(腊尿),使他害起了相思病,一个和尚便给贾瑞送来一个叫作"风月宝鉴"的镜子,说是可以治好他的相思病,贾瑞拿着镜子一照,想不到一丝不挂的王熙凤正对他淫笑呢,于是,贾瑞就对着镜子一个劲儿地意淫起来,这下他终于能与这位"恍若神妃仙子"绝色美女颠鸾倒凤了,一次,两次,三次……直到他"精尽而亡",一命呜呼。虽然"风月宝鉴"并没有治好贾瑞的相思病,但它却向我们显示出了意淫的"伟大"魔力。不过,这一次曹雪芹把自己的牛皮吹大了,他可能本来是想说明意淫是如何如何的神奇,却不注意就白白地葬送了一位刚刚二十岁出头、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的性命。

万恶的《金瓶梅》也不过是手淫伤身而已,而永垂不朽的《红楼梦》却是意淫丧命!一门心思地来消磨我们青少年的意志,却硬说自己是什么"瑰宝"、是什么"精神财富"、是什么"百科全书",分明就是春药,是催情魔水,是名副其实的风月宝鉴(用香艳华丽的外衣包裹着一具千年不腐的僵尸)!完全能够这样说,《红楼梦》的意淫水准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代表了中国文学意淫的"最高境界",它使意淫式的创作技巧与阅读模式风靡我华夏大地,它为中国文学事业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仅此一项,它就能"永垂不朽"一万次!

特色之二:《红楼梦》成功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灭绝人性"的女性典范

说《红楼梦》是一部"灭绝人性"的文学巨著一点也不为过,这决不是我在这里故意危言耸听,妖言惑众。这可是《红楼梦》这面"风月宝鉴"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结论。它一开始就向读者挤眉弄眼地暗示这是一部关于"妖魔"的文学史诗。从"风月宝鉴"这面"照妖镜"里照出的不是"人性",而是一个心狠手辣、厚颜无耻的"白骨精"王熙凤。当然,《红楼梦》作为文学名著,它决不会轻易向读者暴露自己的真面目,举目一望,全书都是在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里的"日常琐事",向读者耐心细致地讲述发生在长辈与晚辈、兄弟姐妹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家长里短,一字一句无不流淌着骨肉亲情的温暖血液。作者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地用他手里那张"亲情牌"巧妙地遮掩住了"妖魔"们的鬼脸。《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用成功地利用了假人性来压制、消灭真人性,用所谓的"忠孝"、"仁义"、"慈悲"来消灭"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这可能是想效仿中药里面的"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但《红楼梦》所要消灭的"病毒"当然不是"忠孝"、"仁义"、"慈悲"这些封建精义,而是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这些人文精神。接下来就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揭开它那风骚迷人的"画皮"吧。

对于王熙凤这个"女魔头"已经早有定论,但必需指出地是,王熙风虽然手段残忍,但对于那些有权有势者她却敢怒不敢言。即使她对家族里的某些权势人物怀恨在心,她也只好"绕道而行",而是把毒手伸向那些"弱势群体"。她是"弱势群体"的"天敌",而她又特别"偏爱"那些无权、无钱、无背景的"三无人员",这些"三无人员"大都是一些鳏寡孤独者。人们都说《红楼梦》里面的这位"凤辣子"是一个"女强人",她精明能干,做事雷厉风行。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眼里的"凤辣子"是一个外强中干、欺软怕硬的势利小人。而且她专门陷害"孤儿"之类的弱小者,凡是有她看不顺眼的小人物她都格杀勿论,最典型的就要数她对贾瑞和林黛玉这两个孤儿的歹毒用心,就是她向贾母和王夫人建议用"掉包计"把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一对恋人打散,并最终使这位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在悲愤中惨遭喋血。贾瑞的父母早死,他也没有多少可以用来为自己"撑腰"的过硬关系,他的祖父是一个没有什么骨气的腐儒,在整个贾府上下,贾瑞基本是穷光棍儿一个,对于这种人,王熙凤就像对待自家的"宠物"一样,她想什么时候翻脸就什么时候翻脸,一不留神就把这个孤儿踹进了阴曹地府。关于王熙凤"欺弱"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更是比比皆是。有一些评论者认为王熙凤最后的结局很悲惨很凄凉,乍一听,倒好像是在为王熙凤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我重温了一下王熙凤在她生命最后那一段时间里的作为,并未发现她的结局有什么悲惨的地方,她的死是病死,属于自然死亡,并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所说的"算计致死",在贾府里谁都可以生病,谁都可以"英年早逝",而且还有那么多"被夭折"的青少年,为什么王熙凤一生病死了就说她死得惨呢?什么才叫悲惨?按我理解真正的悲惨是一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遭遇。她王熙凤有什么不公正的?她是贾府的第三把手,是为所欲为的实权人物,什么样的"好处"她没有捞过,什么样的"便宜"她没占过,她在贾府"享尽了福了",如果硬要说她的结局"悲惨",那就是正当她的"狠毒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却一口气不来了。她在生前早已安排好了自己后事,把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骨肉托付给了忠实可靠的"刘姥姥"(她还真是未卜先知),并最终避免了巧姐儿差点沦为"窑姐儿"这一悲剧的发生,巧姐儿是王熙凤临死前唯一放心不下的一块心病,除此之外,她已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王熙凤最后死得很自然,死得很其所,也"死得很舒坦",她是"早死早超生"。即使是在贾家"一日不如日"的窘况下,还尽量让这位"大管家"的葬礼显得很风光很体面,这说明她死得正是时候,要不然她的结局可能将会真的很"悲惨",很"凄凉",很"难堪"。我们不得不说王熙凤这位"女魔头"的运气就是好哇,就连阎王爷也给足了她的面子。

在贾府,与"三号女魔头"王熙凤并肩作战的"二号女魔头"王夫人也是一个劣迹斑斑、手上沾满了鲜血的厉害人物。只不过与王熙凤相比,王夫人显得要"低调"一些,"内敛"一些,"稳重"一些,这正是她作为"二号女魔头"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她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她理应要比王熙凤的城府更深一些,心机更重一些,这样才能起到迷惑人心的作用。她不可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她的毒蛇心肠,所以她平日里不多说话,不随便表态,不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为了掩人耳目,她持之以恒地吃斋念佛,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积德",让人们觉得她是一个"心底善良"、"慈悲为怀"的"老好人"。但这些华丽温柔的包装却掩盖不了王夫人的"妖魔"本性,由于她的"铁腕柔情",致使丫环金钏儿投井身亡,她找借口把宝玉的丫环晴雯撵出大观园,并在当天夜里悲惨死去,因绣春囊事件她借机小题大作,滥发淫威,抄检大观园,结果害死了司棋、潘又安,逼走入画,赶走了四儿,她又迁散芳官等十二个小戏子,使"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她用十几二十来岁青少年的鲜血染红了自己风烛残年的指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专门残害年轻生命为"乐事"的"女魔头",其结局也不见得"悲惨",在贾母和王熙凤"前赴后继"地"得道升天"以后,这个老婆子也终于"修成正果",堂而皇之地当上了贾府的最高统治者,继续吃斋念佛,继续享用少男少女们的鲜血!这就是《红楼梦》的"悲剧"!

写到这里,我的心呀,拔凉拔凉地,想不到《红楼梦》的二、三号"女魔头"居然没有受到"天谴",老天真是瞎了眼了。不过这也怨不得老天爷,因为她们毕竟不是贾府里的"一把手",她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看"头号女魔头"的脸色行事,单靠她们姑姪俩根本不可能在贾府里制造那么多的无头冤案,是谁给她们那么大的"权力"呢?毫无疑问,她们手里的"生杀大权"当然是"头号女魔头"给的,"头号女魔头"是谁呢?除了那个"老废物"贾母史太君还能是谁!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成天在贾府里被一群儿孙们簇拥着嘻嘻哈哈的"诰命夫人",她可是荣宁二府的"首脑"级人物,也可以说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首脑",是手握重权的"大家长",没有人不敢不听她的,她的话就是"圣旨",她的意志就是"皇帝老儿"的意志。王熙凤和王夫人只是她所信任的两个"重臣"和"奴才",是她任命的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阴差厉鬼",而她本人才是隐藏在贾府里"杀人吮血"的真正的"阎王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效忠于她的"女魔头"并未遭到"天谴"的缘由了,"阎王爷"怎么可能去惩治在自己手下干事的"阴差厉鬼"呢?这不符合逻辑嘛。这决不是我故意污蔑、诋毁这位老母亲、老祖母,我可没有这么没有"人性",这也是《红楼梦》这只狡猾的"狐狸"自己露出了尾巴。王熙凤本不是荣国府的人,她为什么能当上荣国府"大管家"这个肥职的,如果没有贾母全力支持她根本就没门儿。贾母跟王熙凤本是同道中人,她跟王熙凤一样,也是一个势利小人,她偏爱、袒护"荣国府"里的幺儿子贾政,疏远、抑制"宁国府"里的长次贾赦,这并非是"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心理在作祟,虽然她不是皇帝,但她也不是真正的百姓,她一生所爱的只有权力和金钱,这位史家大小姐从小耳濡目染,深知权力与金钱的重要性,嫁入贾府后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掌管着贾府大小事务,属于王熙凤一类的"大管家",虽然《红楼梦》没有直接描写贾母年轻时的"政绩功劳",但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得出她在管理这个权倾一世、富可敌国的封建贵族家庭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番"杀伐决断"的魄力。

按照封建习俗,贾母理应与她的长子贾赦居住在一起,但贾赦却是一个没有什么作为、不思进取的家伙,他除了世袭了国公的爵位外几乎一事无成,他唯一的"日常事务"就是躲在"宁国府"里"爬灰"、娶妾,搞女人,就连他老娘身边的丫环他都敢去受用一番,简直就是一个死不要脸的老淫棍,最重要的是他没有他的弟弟有"出息"。贾政就不一样了,他虽没有国公的爵位,但他在朝内作官,是工部员外朗,相当一个副司长,官衔不是很大,但很有实权,负责国家的"工程项目建设",容易"捞钱"、并经常在那些王爷重臣们面前唯唯诺诺、送钱送礼,拉拢关系,是贾府的脸面人物。更让贾母对"荣国府"刮目相看的是贾政夫妇为她生了一个"争气"的孙女儿贾元春,她年级轻轻就被选入皇宫,直接为皇后和皇帝服务,后来又被加封为"贤德妃",这可不得了了,她这一下成了"当今皇上"的贵妃娘娘,专门给皇上陪吃、陪玩、陪睡,不说是一个大活人,就连皇帝老儿揩屁眼儿时用过的一块手纸那也是"圣物",何况贾母的这位孙女儿还跟皇帝上过床哩,那可是"圣女"啊,她给贾府带来的是无尽的荣耀和源源不断的黄金白银。"荣国府"的另一个"金字招牌"便是王夫人的娘家有一个当大官的亲哥哥王子腾,他是京营节度使(后为九省统制),手握兵权,动不动要"镇压"这个"镇压"那个,在封建社会的中国,谁都可以惹就是不能去惹当兵的,他们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政权。并且,王夫人还有一个"富婆"妹妹,人称薛姨妈,贾母对这个腰缠万贯、家产雄厚的中年寡妇一向表现得十分敬重,一点也没拿她当外人看,因为他们薛家并非一般的富人家庭,他们专门跟皇家作生意,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皇商,经常把朝廷国库里的金银财宝装进自家的腰包,并帮助那些官僚臣子们在皇帝老儿的眼皮子底下疯狂地"洗钱",为贪官污吏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么一帐算下来,"荣国府"这一家无论是权位还是金钱以及社会关系都远比"宁国府"强大多了,再加上贾政又是一根软骨头,便于贾母捏拿,不像他的哥哥贾赦为了几个女人就"六亲不认"了。

如此以来,这位嫌贫爱富、贪图享乐的史家大小姐当然就义无反顾地到"荣国府"里来"坐镇指挥"了,不过她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已经不能像她年轻时那么"张牙舞爪"、锋芒毕露地了,她得保全自己的"晚节",不然就要被人骂作是一个"老不死" 的"老废物",当家理事本是作为儿媳妇王夫人的分内之职,哪要一个婆婆来指手划脚的呢,搞不好还会破坏婆媳关系。贾母想要自己能够"垂帘听政",她就得有一个为她卖命出力的亲信,而"宁国府"里的孙儿媳妇王熙凤是最好不过的人选了,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姪女,不但深得贾母的欢心,而且跟王夫人也非常亲近,她们是"血浓于水"的关系,王夫人当然乐意她的亲姪女为她操持家政,管理"荣国府",自己也好落个清闲,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吃斋念佛。重要的是王夫人作为贾府里的"老脸儿",又是长辈,对于有些事情她不方便亲自出面处理,她也需要一个能为自己多担待一些的"替罪羊",除了王熙凤她还能相信谁呢?就这样,贾母这只"老虎"呵护着王熙凤这只"狠"并与"荣国府"里的王夫人这只"雪豹"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而生活在贾府这个"羊圈"里的"羊羔"们可就大祸临头了,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即便不死也得被剥了一层皮!

贾母作为贾府的"头号女魔头"她不可能凡事都要她亲自"操刀",《三国演义》里的一句口头禅说得好——杀鸡焉用宰牛刀,从古到今哪有"一把手"自己提着一把屠刀去杀人的呢?王熙凤不就是一把随时都可能砍向"羊羔"们的宝刀吗?在她们三个魔头当中最数王熙凤好斗好杀(继承了孙猴子的精血),执行力非常强,悟性又很高,对"上级"的精神心领神会,她知道贾母和王夫人心里在想些什么,即使她们两个老辈儿口上不说(因为不便于挑明),她也猜中了八九分。贾母一般只过问一些"大事",并最终由她拍板,王熙凤和王夫人也非常"懂规矩",经常给贾母"早请示晚汇报",三个人商量着如何把贾府这个"羊圈"治理得更像一个"极乐世界"。王夫人和王熙凤这两个"刽子手"用"铁血"手段为贾母营造了一个深受儿孙和下人们拥戴,并以贾母为"核心"的成天吃喝玩乐的幸福晚年,使她在贾府享受着一个"皇帝老儿"的待遇。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红楼梦》里的这位"头号女魔头"在她享尽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之后"寿终正寝"了,活到了八十三岁的高龄,她的"升天"正好向我们印证了那句"好人命不长,祸害一千年"的民间谚语。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精髓"吧!

写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个惊人地发现:《红楼梦》里的这三个"女魔头"居然成功地复制了《西游记》里面的三师徒。这回扮演唐僧的是贾母史太君——面善心恶,笑里藏刀,扮演孙悟空的是王熙凤——精明强悍,窜上跳下,扮演沙和尚的是王夫人——内敛阴险,为虎作伥。所不同的是《西游记》里的三师徒都是男性,而《红楼梦》里的三魔头都是女性,不能不说这又是《红楼梦》的一大创举,它算是盖了帽了,居然有勇气写出了一向以"菩萨心肠"自诩的中国封建妇女的滔天恶行。这三个"女魔头"沆瀣一气、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贾府上演了一出又一出 "人吃人"的惨剧。最为经典,最令人怵目惊心、惊心动魄的就是《红楼梦》第九十六、九十七回所写的"为贾宝玉冲喜"这一出大戏,它把如痴如醉、情意绵绵的《红楼梦》推向了最后的高潮。在这一出戏中,三个"女魔头"终于集体亮相了,终于让我们看清了她们的"魔鬼真面目",那才叫绝对的"精彩",绝对的"刺激",绝对的恐怖哩。

《红楼梦》对于贾宝玉与薛宝钗的结合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悬念,"玉石配"早已人人皆知,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情天恨种还在使劲地相互暗恋。"三个女魔头"只是潜伏在一边静静地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她们就扑向贾宝玉的爱情,将他跟林黛玉之间不合时宜的痴情一刀斩断。在这件事上贾母表现得最为积极,她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毫不客气地剥夺了贾政对自己儿子终身大事的发言权(他优柔寡断),公然插手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她执意要把薛宝钗这个富豪家的千金小姐迎到贾府来作她的孙儿媳妇,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成了她的一大心病。贾母一直看好薛宝钗这个心机颇深、处事圆滑的大家闺秀,她毫不隐埋自己对薛宝钗的好感"我看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 前日那小丫头子回来说,我们这边还都赞叹了他一会子.都象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 真是百里挑一的.不是我说句冒失话,那给人家做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与薛宝钗相比,林黛玉就很差劲了,很不合贾母的心意,林黛玉虽说是贾母的外孙女,按"亲上作亲"的说法林黛玉才是最好的人选,但她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儿,没钱没势,而又性情孤傲,我行我素,个性极强,她怎么能深得贾母的喜欢呢?林黛玉跟贾母根本就不是一个林子里的鸟儿,她在贾母心中是一个难以训化的"异己",让她在贾府里白吃白住就算是对她最大的照顾了,她还能指望什么呢?对于贾母的心思王夫人和王熙凤最清楚不过了,她们对林黛玉早就看不顺眼了,王夫人认为她的宝贝儿子贾宝玉受到了林黛玉的不良影响,王熙凤觉得林黛玉这个妹妹在某些时候得罪了她,但她们都碍于贾母的情面刻意掩盖着内心的好恶,她们在耐心地等待着时机。

终于,元妃的突然薨逝使贾宝玉的婚事迫在眉睫,因为贾家的这棵大树倒下去了,等于是断了贾家的财路,使贾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然而,祸不单行,贾家的另一座靠山王子腾也在回京赴任途中突发急病死亡,"荣国府"的人无不为这位刚刚荣升的"内阁大学士"感到悲痛。两个大人物的相继亡故对贾府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一下子就使贾家上下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预感到大势不好了,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了,他们的享乐生活受到了严峻的威胁。贾母已经沉不住气了,她惶惶不安,盘算着如何应对眼下的局势,她是一个聪明人,她知道现在贾府最缺少的是什么,贾府最缺的也最需要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只要有了大把大把的银子他们就可以去收买朝廷里的王爷和大臣们,他们的根基就不会被撼动。然而,平日里的银子都被他们挥霍得所乘无几了,就连基本的日常开支都成了问题。摆在贾母面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为贾家寻找到新的财源和靠山。凑巧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贾宝玉闹起了疯癫病,这可是"天赐良机"呀,这一次,贾宝玉的婚事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他们想利用贾宝玉的婚事为贾家寻求出路,来为贾家的失势与衰败"埋单"。

但是,贾母心里虽则这么想却万万不能直接把话挑明了,她说得很有人情味,说是为了给宝玉冲喜,这位八十一岁高龄的老太婆一生中最为精彩的表演就开始了,她流着泪咽哽着对她的儿子说:"我今年八十一岁的人了, 你又要做外任去,偏有你大哥在家,你又不能告亲老。你这一去了,我所疼的只有宝玉, 偏偏的又病得糊涂,还不知道怎么样呢.我昨日叫赖升媳妇出去叫人给宝玉算算命,这先生算得好灵,说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必要冲冲喜才好,不然只怕保不住。我知道你不信那些话,所以教你来商量。你的媳妇也在这里。你们两个也商量商量,还是要宝玉好呢,还是随他去呢?"读者们听听,她说得多煽情,多么感人,然而,她骗得了她的软蛋儿子却骗不了我这个读者,我对她的这番"真情告白"是这样注释的:"老娘今年也是八十一岁的人了,活不了几年了,你现又要到外地去做官,只有你那老淫棍哥哥在我身边,你这一走不知他又要闹出些什么名堂来,到时候哪个来孝敬老娘呢?我最疼爱除了我自己就要算宝玉了,他现在长大成人了,也该孝敬孝敬老娘了,不能再像往日那样没大没小的,成何体统,总不能白叫我疼爱他了。可他偏偏又犯了疯病,我看那小子十有八九是为了那个林丫头,干脆就给他找个女人了解了婚事,让他断了这份念想,孙儿没多少指望可我还要指望着有一个孝顺我的孙儿媳妇呢。我找人给那呆子掐算过,说是他这辈子得要娶一个金命的人来帮扶他,必需给他冲冲喜才好。我知道你这个家伙不相信这一套,你的媳妇也在这里,你们两个好生想想吧,是要宝玉呢还是由他去,没了宝玉我这条老命也就算完了,你们看着办吧,到底还要不要我这个老婆子活了?"这就才是她的心里话,她已经憋不住了。

(未完待续)

何几的最新更新:
  • 中国的四大名著与黑厚学(一) / 2010-03-05 23:29 / 评论数(1)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有深度,值得一看;有意思,值得一读;无聊,浪费时间

    关注者

    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过去,因为遥远而美丽; 童年,由于无知才无忧。 幸福,就在于为达到幸福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