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分享] 两个北大猪肉佬的“非主流”人生路

商界

陈鸿娣心中有一个梦想:卖猪肉,挣大钱。

成为女屠夫前,陈鸿娣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一家早餐店的女老板,卖拉肠、饺子和云吞,但是,她马上注意到了菜市场里那群最赚钱的人,"那些卖猪肉的,卖一头猪就能赚两三百块,赚好多钱"。

这个上唇长着胡子、身材结实的31岁的女人迅速把早餐店扔给父母打理,一个人跑到广州,穿上迷彩服,坐进中国第一"刀手"训练营——"屠夫学校",听"北大屠夫"、屠夫学校"名誉校长"陆步轩讲解怎样杀死一头猪,以及让猪肉看起来鲜嫩欲滴的诀窍——就是给肉案上一两百瓦的白炽灯罩一个大红灯罩。

几天后,受训满45天的陈鸿娣将要进入她的老乡、广州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旗下430个肉摊中的其中一个实习,"摸清市场后,我会承包档口,赚更多的钱"。她说,实习"刀手"月薪只有1800元,但未来等着她的将是5000元到1万多元的月收入,甚至更多。

2001年是他生意最好的光景,老陆两口子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一直忙乎到吃晚饭

中国最著名的屠夫陆步轩47岁,笑起来会露出一对小兔牙。他戴眼镜,穿白衬衣,伏在讲台上,讲母猪肉、5号病和注水肉的危害,语调平缓,像和尚在正午念经,让人昏昏欲睡。

他上完课,右肩吊了小皮包,点了根烟,要赶着飞回西安,年轻的"刀手"们围住他,索要签名、手机号和QQ号。

送行的午宴上,老陆一人喝掉了两大瓶冰镇啤酒:"我中午不吃饭,喝两瓶啤酒,吃点菜,就够了。"邻座是他50岁的北大师兄、屠夫学校校长陈生,陈生嚼口菜,问他:"老伙计酒还有吗,不够我再弄点?"老陆打了个嗝,摇摇手,据说,陈生每年都会给老陆寄20件(150瓶)52度的"老伙计酒",够他喝一整年。

老陆,陕西省长安县鸣犊镇高寨村人,出身穷苦,儿时通读《水浒》,父亲曾与河南省漯河市的一位小学教师搭帮贩过老母猪。1985年,复读一年的老陆以531分,陕西省第十四、长安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村里敲了锣打了鼓,家里割肉打酒大宴宾客,乡亲们奔走相告,说能去天子脚下、毛主席他老人家待过的地方,了不得!那是祖上烧了碌碡粗的高香,几辈子修得的福分。

1989年,老陆毕了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必须下基层接受劳动锻炼。"没钱、没关系、没经验"的老陆被下放到长安县计经委下属企业——长安县柴油机配件厂,那是个半死不活快倒毙的厂,老陆在体制内混得庸庸碌碌、低三下四,一狠心下了海,搞过装修,开过小店,可惜生意惨淡。

有一天,老陆的老婆发现附近的居民吃肉要跑远路,说不如改开肉铺。老陆扶一扶眼镜,想着杀猪卖肉虽然脏兮油腻苍蝇多,但投资小,周转快,当日进货,晚上就能回本。

1999年8月9日,老陆往地上扔了串鞭炮,"眼镜肉店"开了张。肉铺起初请了位师傅,老陆这文弱书生居然慢慢变得切、割、剁、绞无所不能,因为老砍肉,老陆宣称自己30年没感过冒。作为当时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屠夫,老陆虽言辞木讷、不苟言笑、老实巴交,却因为不糊弄人,只进一流货,且在镇上第一个用上电子磅,绝不短斤少两,回头客愈来愈多。

2001年是他生意最好的光景,老陆两口子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一直忙乎到吃晚饭,一天最多卖掉15头猪,能赚1900块钱。"一个档口卖15头猪,那是什么概念?!我一个档口一天最多才卖1.5头猪。"每次提及这一中国卖肉纪录,陈生便对老陆竖大拇指,"当时我和几个北大校友得知他在卖肉,以为他穷困潦倒,想救济他,一问,人家早已是万元户,有的校友一个月才拿两三千块,到底谁救济谁呀!"

"人生是一个大卖场,只是各人所售的商品不同而已,比如政治家出售权术,教授卖弄知识,作家出卖文字……我靠卖肉维持生计。相比之下,我以为卖肉是一种牛仔般的生活,虽然苦累,但自由自在,不受约束。"陆步轩在《屠夫看世界》一书中这样写道。

2003年,当地报纸以《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为题报道了陆步轩的遭遇,结果引发一场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全国大讨论。2004年春天,老陆被体制召唤,到西安市长安区地方志办公室报到,重新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老陆说这个选择是"党的事业与个人奔小康两不误"。

如今,老陆有份月薪两千的正职,请了6人打理两间肉铺,每天喝点小酒,打下小麻将,下下围棋,小日子滋润得很。最近,当地报纸又报道了他的近况,老陆颇感不快:"说我一年有20多万元收入,这怎么可能?再说有钱也不能外露嘛。"老陆灌了口冰啤:"又说我和老婆有矛盾,要换老婆了,开玩笑!"结果,老陆本答应在那家报纸上写的文章《陆步轩教你如何买到放心肉》也因此泡汤了。

"今天有些学校动不动说自己培养了多少官员和亿万富翁,再加上多少明星和三流小说作者,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学校为耻,而绝不是反过来羡慕和学习它。"

去"屠夫学校"讲课的前一天,陆步轩和陈生去了趟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EDP(高级经理人)同学会在叶葆定堂前立了块招牌,上书:"二个北大人的猪肉营生。陆步轩(北大卖肉第一人)、陈生(壹号土猪创始人)。二个八十年代北大毕业生,先后干起卖肉行当,一个一天能卖十多头猪肉,一个干几年就成为中国高端猪肉的老大,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进入,背后都是人生。二个北大猪肉佬跟你讲述一个与北大主流毕业生不一样的人生。"

台下有数百名中大学生,全体起立唱完中大校歌,岭南学院的一位副院长讲话了:"两位的经历说明四个问题:一、365行行行出状元;二、成功要执着;三、成功就要善于发现市场;四、能力与学历不是一回事。反思大学课堂,模型推演推不出陈生和陆步轩。最后,希望壹号土猪早日卖进中大各个饭堂。"全体鼓掌。

主持人口音有点重:"'背大人'(北大人)是不是天生有卖肉基因?"

"我卖肉也是无奈之举。"老陆咳嗽几声,"人生就像浮萍和落叶,你不知道风要把你往哪儿吹。总的来说,我的人生是不成功的,但生活是幸福的。"

"呵呵,"主持人圆场,"我们认为你是名人,就是成功的。"老陆突然提到了1983级北大师兄孔庆东为他的《屠夫看世界》所写的序,孔写道:"当年蔡元培先生改革北大,谆谆告诫北大学生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利用学问去升官发财。今天有些学校动不动说自己培养了多少官员和亿万富翁,再加上多少明星和三流小说作者,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学校为耻,而绝不是反过来羡慕和学习它。北大不是不能培养官员和富翁,也不是不能培养卖肉的卖书的卖电脑的卖导弹的。北大也曾有些不争气的毕业生,但绝不是陆步轩,而恰恰是某些西装革履的败类。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北大精神?这是我们这个脑满肠肥的时代不太适合谈论的话题。"

老陆又谈到文学对屠夫的"诋毁":"在人们的概念里,杀猪卖肉是粗笨活,连食堂的大师傅也跟着倒霉,'是故君子远庖厨也'便是明证。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凡涉及屠夫猎户,无一例外地被描写成五大三粗、力气似牛的形象,如樊哙、镇关西。市井之徒樊大爷,不是力大如牛,鸿门宴上护驾有功,也得不到刘皇爷的重用;至于镇关西镇大哥,连倒拔垂杨柳的鲁大和尚欲与他打架,也担心吃亏,先要损其真元,耗其功力,'剁十斤瘦肉,一两肥肉都不要;再剁十斤肥肉,一丝瘦肉也不要'。隋唐科举兴起,很多宰相和名臣都是屠夫出身,明清小说中,屠夫一直在被抹黑,文学大师们对我等生活不甚了解,胡乱描写一番,谬之大也。其实杀猪卖肉也是粗中有细,讲究把式的,是365天都要跟猪和人打交道的技术活。"

陈生有个口头禅:"我做哪个行业不做到龙头老大,就会放弃。"很快,陈生又看上了猪。

在陆步轩看来,陈生是一个身家几十亿的成功企业家、养活了6000人的大老板和一心要做大事的工作狂。

陈生,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官湖村人,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84年毕业,他被分配到广东教育学院,另一个同学被分配到甘肃省妇联,两人窝在广州想法子搞调剂。陈生是个机灵鬼,他跑到教育学院院长那儿扮口吃:"院……院长,我有口……口吃,当不了老……老师。"果然,他的档案被退回到广州市人事局,后被派遣到广州市委办公厅。两年后,调到了湛江市委办公室。

"我不喜欢官场,"陈生说自己选择待在体制内就是为了摸规则搞人脉,"组织上老动员我入党,我就说我离党要求还很远,还在做准备。五六年了,我都没有入党,因为党员不能下海。"

1990年,陈生觉得差不多了,撸起袖子下了海,先承包菜地种"北运菜",之后又搞房地产开发,"做了两三年,在湛江成了老大,但我再怎么做也做不过万科,便放弃了"。1997年1月,一位国家领导人到湛江视察,在宴席上用雪碧兑陈醋当饮料喝,很快,"××一号"的喝醋之风风靡开来,正在搞白酒生意的陈生脑子快,他不到半年就炮制出了"天地壹号"醋饮料。"没人把它当敌人,因为卖啤酒的把它当饮料,卖饮料的把它当啤酒。这些年,我从4块涨到12块,年销售额依然有50%的增长,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有议价权。"如今,"天地壹号"占据全国40%、广东90%的醋饮料市场,市场估值40亿,陈生还舍不得卖。

2004年,"花心"的陈生看上了"鸡",他卖起了"壹号土鸡",2006年,土鸡还有100万只存栏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一位EMBA学员追问缘由。"壹号土鸡是我心中永远的痛,"陈生反思,"我忽视了致命的一点,卖鸡必须要有卫生防疫证和屠宰证,进入门槛高,我控制不了销售终端,鸡养得再好,只能通过鸡贩子卖,一到市场上鱼龙混杂,卖不上价,连我自己都买到过假的壹号土鸡。养鸡亏两年平一年,总共亏了1700多万元才关掉。"

陈生有个口头禅:"我做哪个行业不做到龙头老大,就会放弃。"很快,陈生又看上了猪,一个引子是,他当时看到陆步轩卖肉,觉得有点大材小用,想亲自上阵证明一下北大水平;另一个引子是,全国的猪肉市场有着1万亿的市场份额,但菜市场里卖的猪肉只有一个名字——就叫猪肉。陈生另起名号卖起"壹号土猪",一张壹号土猪的销售宣传单上写道:壹号土猪——一"猪"激起千重浪。下面列满了从CCTV2到《信息时报》的报道标题:从北大学子到"猪肉大王"、我们要做猪肉佬中的凤头、把肉档当麦当劳星巴克经营、1500名硕士争当猪肉佬、35名硕士正式签约做猪肉佬、中大硕士孙晓刚:卖肉不丢人。

清明节后,陈生要干一件大事,他准备带着刀手和土猪冲出广东,"杀"进西安去,老陆在西安地头熟,已经帮他看好了几块地,如果一切顺利,先建养猪场,母猪配了种,把崽养大,两三年后,西安人民就能吃上壹号土猪肉。

吴小章激励屠夫们提高销售业绩的法宝就一句话:"农贸市场里卖猪肉的是最赚钱的,好好干,一年赚二三十万,五六年在广州买一套房!"

壹号土猪营销总监吴小章是广东天地食品公司的"四大金刚"之一,他跟着陈生打拼了14年,卖猪肉卖了5年。

吴小章说,除东莞外,壹号土猪在珠三角有430家肉档,一天要卖掉500多头土猪。珠三角的猪肉市场有500亿元,广州有100亿元,每天,广州、深圳分别要吃掉1.2万头猪,中山、珠海、江门分别要吃掉1万头猪,东莞要吃掉8000头到1万头猪,佛山要吃掉6000头到8000头猪。"壹号土猪占据了高端猪肉的金字塔塔尖,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土猪老大,2011年,我们的销售额是4个亿,2012年,预计可以达到五六个亿。"

陈生和陆步轩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五一"节后,帮他俩牵线的是北大校友老曹,那次聚会,上百名北大校友在广州喝得酩酊大醉。陈生和陆步轩也擦出了友谊的火花,当时,陈生这匹突然蹿出的"黑马"成了行业公敌,手下"刀手"稀缺,挖人又无人可挖。2009年,陈生把老陆请到广州,一起商量开"屠夫学校"培养高级屠夫的事,陈生拍拍老陆的肩膀,对他表示了兄弟般的信任,并请他赶紧着手编写教材。

"杀猪的没文化,有文化的没杀过猪,这事由我来干最合适!"陆步轩一口应承下来,老陆在地方志办上班,每年要编写30万字的地方志和年鉴。老陆有次摔折了腿,躺了4个月,他趁机零敲碎打写出中国第一本屠夫教材——《猪肉营销学》,二十来万字,分五章:生猪屠宰、猪肉分割、猪肉销售、猪肉促销、猪肉加工。

"以前杀猪卖肉都是师徒相授,从来没有人去认真总结过。"陆步轩说,"猪跟人一样,一辈子有很多病,好多东西我自己至今也还没完全搞清楚。"陈生一脸赞同:"做食品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你不知道哪天就会出问题了。许多人以为卖猪肉是很简单的事,其实天下最困难的事就是养猪卖肉,举个例子,运输时一头猪病了,会影响同车猪的情绪,便会影响到肉质,另外,猪肉的不同分割方法都是门大学问。每年三四月份,广州都会出现骚猪,就是猪肉会出水变酸变白,北方五六月也会出这种问题。有人以为是注水肉,其实不是,到现在还没人搞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大家猜测可能是天气、基因、分割、运输原因所致。"

陈生说:"中国的屠夫少说有几百万人,真正搞系统培训的,壹号土猪是第一家。"壹号土猪官方称,屠夫学校从2010年正式开班,至今已培训9期,共招收1000多名学员,已分配到珠三角地区各个档口上岗,其中研究生学历15人,大学生猪肉倌500人以上,他们分别来自湛江海洋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桂林理专等院校。

陈生说,他每天最担心的就是公司有没有人卷款逃跑,有没有屠夫在市场里跟人打架,公司的600多辆车有没有发生撞车,为了留住人,他的策略是"高薪养廉",屠夫学校培养出来的"屠夫"熟手月薪在5000元至1万元,有的大学生屠夫既当管理员又承包了一两个肉档,每月便能赚两三万元。吴小章激励屠夫们提高销售业绩的法宝就一句话:"农贸市场里卖猪肉的是最赚钱的,比起卖鸡卖鸭卖鱼的,做屠夫是最有前途的职业,好好干,一年赚二三十万,五六年在广州买一套房!"

刀手们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因为有8头热气腾腾切成两瓣的猪在等着他们唤醒刀锋。

屠夫学校设在广州市天河客运站附近一个警备区的训练基地里。

第9期屠夫培训班有100号人,94名男屠夫6名女屠夫,其中30人是90后,此前是工厂打工仔或餐饮酒店服务员,只有一人卖过肉。他们身穿迷彩服,坐在三楼的一间教室里听陆步轩讲课,白字红底的大标语扯在墙上:屠夫学校是老板的摇篮!对待顾客要像对待"丈母娘"一样去敬爱她。对待顾客要像对待"儿子"一样去疼爱他。

要想成为一名好"刀手",至少需要45天。

前15天是艰苦的军训,他们必须剃成短发穿上迷彩服,早上6:30开始跑步、站军姿、齐步行进与立定、会操、比赛折被子。

接下来是基础知识培训,陈生会给未来的屠夫们讲壹号土猪的发家史,告诉他们放下包袱,卖肉是朝阳行业。有讲师会教他们怎样认识一头猪,以及介绍中国目前的八大名猪:东北民猪、黄淮海黑猪、金华猪、宁乡猪、太湖猪、内江猪、荣昌猪和陆川猪,土猪属于其中的陆川猪。

陆步轩讲肉档选址、病猪肉辨别,然后吐一条卖猪郎、村妇与伟哥版"告诉你什么叫次贷危机"的黄段子;吴小章讲的是"快乐卖猪肉"。除此之外,整个上午和下午,刀手们必须情景式地训练笑、叫、跳,学会如何推销、营造卖肉气氛和如何应对异议与投诉。比如齐声大叫:壹号土猪,龙头老大,知名品牌,健康无价!/砧板一响,黄金万两!/今天星期四,花肉有层次,花肉炒辣椒,事业步步高,花肉炒大葱,老婆爱老公。

卖肉站姿亦有讲究,要求双脚自然站立,身躯微微前倾,五指并拢手掌心向上,指向猪肉,不能用单个手指指,更不能用刀指。看到熟悉的顾客要会拉家常:"张姨,天气冷了要多穿件衣服哦。""黄姐,今天的发型好漂亮哦。"找赎时,要会逢数送福:"找您81块,祝您八方来财,一帆风顺!"

到了晚上七八点,一中队开始磨刀,二中队开始磨杠,或者一中队开始砍木棍,二中队开始掂砖头。砍木棍和掂砖头是刀手实操前必练的基本功,砍木棍是为了练砍肉的准确度,掂砖头是为了练手力,据说一路练下来,他们要砍掉几吨木棍,把5厘米厚的磨刀石磨剩一半。

到实操阶段,他们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因为有8头热气腾腾切成两瓣的猪在等着他们唤醒刀锋,割下猪头,撕掉板油,切下梅柳,砍下猪手,分割前排,切出肉头,分割大骨(肱骨)、扇骨和上肉,割下奶脯,砍下猪脚。一头猪往往会被新手切得乱七八糟,通常,这些卖相不佳的碎肉会被便宜处理给小饭馆。

出师前,刀手们会有一段长达数月的实习期,通常,吃不了苦的人会在早期就溜走,太过沉默、行为怪异、不听管教或者爱动刀子的人会被淘汰。陆步轩眼毒,他看中了一个好苗子,那是个矮墩墩的小胖子,"能说会道的不一定是好屠夫,有时,羞羞答答的、老老实实的反而更适合当屠夫"。



发自我的 iPad

2012年7月19日星期四

强烈推荐。

强烈推荐。
100道素菜,真好!
100道素菜,真好!
查看或评论Willing Feng的信息 »
有了 Google+,在网上分享内容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一般。 了解详情
加入 Google+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Willing Feng与weijinfengdu.publish@blogger.com分享了本邮件。 取消订阅这些电子邮件。
您无法回复此电子邮件。查看该信息以添加评论。

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教你10招挤时间

教你10招挤挤时间

随着公司的业务发展,手头的工作是越来越多,日常越来越忙,加上自己的学习提高,时间管理越来越重要,记得很久前贵祥曾学习记录过博文《8步实现有效时间管理》中所说:

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结合的产物。时间是成功者前进的阶梯,时间是成功者的资本,时间是成功者胜利的筹码,时间是衡量成功者成就大小的标准,时间是鉴定成功者成就的最伟大的权威。
成功者总是从认识自己的时间开始,从计划自己的时间起步。
成功与成就往往来自科学地安排时间,现代人一定要树立新的时间观念。

前人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努力、只要愿意,去挤总会有的。

平时虽然我们工作忙,但只要我们去挤,总会有的。下面就一起学习一下沪江英语翻译的dumblittleman的一篇文章《时间是靠挤出来的:10招让你拥有更多时间》,我们来一起常常这10招。

We all wish we had just a bit more time.

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时间。

Just think what you could do with an extra hour or two each day: you could finally stick to an exercise routine, or spring-clean the house, or write your novel, or learn the guitar, or get a new qualification.

假如每天多出一个或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来想一想会做什么:你可能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对房子做个大扫除,写写小说,学学弹吉他,又或者是考取一个新的资格证书。

I can't magically make all your days 25 hours long. But I can help you find more hours in your day for th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

我不能用魔法给你变出一天25个小时来。但我可以帮你从你的生活里找出更多的时间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Get Out of Bed Earlier
早点起床

If you normally get up at 7.30am, try getting up at 7am. That half-hour might not sound like much -- but it could be time that you use to meditate, to exercise, to read that book you've been meaning to finish, or simply to get your day off to a calm and organized start.

如果你通常是7:30起床的,那么试着在7点起床吧。这半小时看起来是不多--但那段时间足够你用来冥想、锻炼、阅读那本你一直以来就想读的书、或是就为今天开一个好头,有序平和的开始新一天。

The first hour or half-hour of the day is often a great chance to work on something important, before other demands crowd in on you. And if you need your beauty sleep? Just get to bed half an hour earlier.

在其它各种需求都涌向你之前,每天的头一个小时或半小时常常是着手重要事情的最佳机会。如果你想睡一个美容觉?那就早半个小时上床睡觉。
Use Your Commute Productively
高效地利用好你上下班路上的时间

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commuting every week? Unless you work from home, you've probably got at least a couple of hours each week when you're traveling between your home and your workplace.

每周你花了多少时间在来回上下班的路上?当你离家工作,你每周都要至少花上好几个小时在来回你家和工作地点之间的路上。

Use your commuting time for something useful. If you drive, you could listen to audio books. If you take the bus or train, you could read a book rather than grabbing a free newspaper. And if your workplace is quite close by, you could try walking or cycling to work -- this builds exercise into the natural rhythm of your day.

利用你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开车,你可以听有声读物。如果你坐公交或地铁,你可以读书而不是随手抓过来一份免费的报纸。如果你的工作地点离家很近,你可以试着步行或骑车去上班--这可以把锻炼自然纳入你一天的安排中去。
Tackle the Important Tasks First
要事为先

Once you get to work, take a few minutes to prioritize your tasks. Get the important ones done first (not the easy ones, or even the urgent ones). You can afford to spend at least an hour working on big, important tasks rather than on all those little urgent ones.

一旦你着手工作了,花几分钟把你要做的事做个优先排序。先完成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事情,更不是紧急的事情)。你至少要花一个小时在重大的事情上,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这些紧急的琐事上。

If you work like this, you'll usually save time: the urgent tasks will still get done, and you won't spend hours procrastinating over the important ones.

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方式工作,你通常能省下时间:既能完成紧急的事情,而你又不会延误重要的事情。
Don't Check Email So Often
不要频繁地查看邮件

Your colleagues and clients can wait for a few hours -- or even a day or two -- for you to reply to their emails. If there's something truly urgent, they'll pick up the phone.

你的同事和客户可以等你几个小时回复他们的邮件--甚至是等你一天或两天。如果他们觉得事情真的紧急,他们会打电话给你。

Keep your inbox closed when you're working, and only open it when you're ready to spend 30 minutes or so dealing with emails. It's much more efficient to batch-process your emails than to keep popping in and out of your inbox to deal with individual ones.

当你在工作时,不要去理你的收件箱。只有当你会有30分钟左右的空闲时,你可以打开你的收件箱并回复你的邮件。成批处理你的邮件会更高效,而不是每次开开关关收件箱只为单独地处理一两封邮件。
Reduce Interruptions
减少打扰

If colleagues have a habit of hanging around your desk to chat, or if the phone is constantly ringing, you might find that it takes you half the day to finish a simple task like writing a letter. Constant interruptions don't just eat up time -- they also break your concentration.

如果同事们会徘徊在你办公桌旁和你闲谈,又或者电话老是响起,你将发现仅仅是去完成一件简单的事就占去你半天时间了,比如写一封信。无休止的干扰不仅仅是耗尽了时间--它们也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

When you've got a big task to focus on, let your calls go to voicemail. If you have an office door, close it. If you work in a cubicle, wear headphones: having them on makes it less likely that people will try to strike up a conversation.

当你需要集中精力在一件大事上,那么就把来电转到语音信箱吧。如果你的办公室有一扇门,那么关上它。如果你有一个小的独立工作间,那就戴上你的耳麦:戴着它就不太会有人找你聊天。
Stay Focused on Your Work
专注你的工作

You might have heard the saying "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 When you want more hours in the day, procrastination can be a real problem. A few minutes chatting, browsing the web, updating your Facebook status, and so on, can easily turn into hours of wasted time over the course of a day.

也许你曾听过这样的说法"拖延是窃取时间的贼"。当你想要更多的时间,那拖延真的是一个问题。几分钟的闲谈,浏览网页,更新脸谱网的状态,如此种种都会轻易地就把一天时间浪费过去了。

When you're working, work. If your concentration is slipping, take a proper break: go and get a glass of water, or stretch your legs a bit. And if you're facing a difficult task, try breaking it into small steps or stages so that it's easier to tackle.

当你在工作的时候,那就工作。如果你走神了,那就休息一下:去喝杯水,或者散散步等等。如果你面对一项艰难的任务,试着把它分解成几个小步骤或阶段,这样完成它就比较容易。
Go Home on Time
准时回家

If you're supposed to finish work at 4pm, but you never make it out of the office door until 6pm at the earlier, then it's no wonder you don't have enough hours in the day.

如果你理应在4点完成工作,但你甚至还不能在6点以前完成工作离开办公室,那就难怪你会没有多余的时间。

In some jobs, it is difficult to get away on time (if all your colleagues work late, you might feel obliged to do the same). But if you're staying because you only ever seem to get any work done in a mad dash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n your working habits need to change.

对于某些职业,要准时下班是件难事(如果你所有的同事都工作到很晚,你可能觉得也要这样做才行)。但如果你留下来,是因为你要赶在一天结束前匆忙地完成工作,那么你的工作习惯需要改变。
Delegate Some Chores
放权他人做事

Perhaps you seem to be the only person in your household who's capable of unstacking the dishwasher or ironing the clothes. If your evenings get taken up with a long list of chores, see whether you can delegate some of those.

也许你是家中唯一既要折叠洗碗机又要熨衣服的那个人。如果你的每个晚上都被一大堆的琐事排满了,那么看看你能不能把这些事交给别人去做。

Your partner, housemates, or kids can pitch in and help out. Even if you just free up 20 or 30 minutes every evening, you'll have a bit of extra time to spend on something important to you.

你的伴侣,同住一个屋的室友,或是孩子也能做点贡献帮你解决一点问题。即使每晚你只能多出20到30分钟空闲,你也有了一点多余的时间去做对你而言重要的事情。
Eat Dinner at Home
在家吃饭

Although going out for dinner might seem like it saves time (after all, you don't have to cook) -- you've got the time cost of traveling to the restaurant, ordering the food, waiting for it to arrive, paying the bill ... and it might well be faster just to cook and eat at home.

虽然在外吃饭看起来是省了时间(毕竟,你不需要做饭)--但你却花了时间在去餐馆、点餐、等候以及买单等等事情上。也许在家做饭吃饭反而来的更快些。

If you don't have much time to cook during the week, try making extra portions at the weekend so that you can freeze some. That way, you've got an almost-instant meal (and one that's probably healthier and cheaper than a restaurant meal, too).

如果你在周末没有很多时间用来做饭,试着调整周末其它事情的安排这样你就能腾出一些时间来了。这样的话,你就有时间做饭了(同时这顿饭比起餐馆的饭菜可能更健康也更划算)。
Limit Your TV Watching
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If you put the TV on as soon as you get in from work, it's easy to end up spending hours slumped on the sofa. Instead of watching whatever happens to be showing, try watching just one or two programs each night.

如果你下班一回来就打开电视机,那么结果是你就躺在沙发上看了数小时的电视。不要放任自己无选择地看电视,试着每晚只收看一个或两个电视节目。

You might also want to have at least a couple of TV-free evenings; a great chance to read a good book, or to work on a project around the house.

你大概也想有几个不看电视的晚上;这几个晚上我们可以看看书,或是在家里转转看看可以做些什么。
朋友们,这10种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很简单,一起努力去试试,你的时间会被你挤出来的,高兴听到你胜利的消息,一起加油。

特别说明:
1.70's CFO 贵祥 © 2009-2012 致力于普及财会思维和财务管理知识,当然还有学习英语.管理知识的资料,欢迎您订阅并经常访问哟。
2. 欢迎访问我家媳妇博客:生活清单,非常精彩的生活博客哟!
3.欢迎关注我的微博:http://t.qq.com/xiangge





Sent with MobileRSS HD


发自我的 iPad

19招让你更乐观

19招让你更乐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希望自己快快乐乐面对每一天,贵祥从huffingtonpost看到的文章《19 Ways to be More Optimistic》,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相信对大家会有帮助,让你从今天开始,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

你有没有想过,有些人似乎总是看到事情积极乐观的一面。错过航班会成为一次大冒险;错误的方向,却可以指引到让人兴奋不已的地方;错失了一次机会,却能学到新事物;计划外的变动,带来的不是心慌,而是自在的感觉。如此乐观,这般快乐,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也许它是像梭罗曾经说过:

"不要只做旁观者,要做有心人! "〜H.D.梭罗

同样的往往看到的事物的一面。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有多种解读的。幸运的是,我们每个人对事情的态度都有100%的控制权,从而或多或少对事情有所控制。考虑到这一点,这里给大家19个小技巧,使你能经常看到美好的方面,从而做个快乐乐观的人。

1.列出让你感到幸福的事

写出(或思考出)你要感谢的事情一份列表,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可以。为了能真正起到振奋精神,要制定好数目(如100个),之后在你达到目标前,你要记下所有的一切。精神集中时脑子会记得很多!

2.关注细小且意想不到的事情

对一些通常"看不到"的事情,要给予特别关注,例如孩子玩耍时的脸部表情,鸟儿飞过的声音,还有吹过的微风。

3.时刻感谢身边的一切

拥有后要满怀感恩之心,这是一种让你感觉更好、真实而可靠的方法。有时候,人们拥有了某些东西,却还想着其它,但其实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我们都要为自己所拥有的而感到欣慰。

4.帮助他人

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放下自我和个人需求。另外,帮助他人也会引导出我们为他人创造美好世界的动力。研究表明,帮助他人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5.今天就要快乐

这个很简单,只要你做出改变。你得主动地向积极的一面靠拢,对他人友好,多感谢自己,对自己好点。

6.对陌生人微笑(会让两个人都快乐)

微笑也是一种经过时间考验、让人更乐观的方法。即便你一直要伪笑、感觉不到自己在笑,你的大脑也会有好的感觉。人们看到他人对自己笑,也会充满力量。这就是双赢的结果!

7.变消极为积极(换句话说找到积极的一面)

旅行取消了吗?现在有时间去做你一直想要做的家居项目。在野餐的当天下雨吗?找一个创造性的室内野餐地点,也许带一些蜡烛。挑战自己填充这一空白:"这种情况的一个好处是______。"

8.读一些积极的新闻

主动寻找一些世界各地积极乐观的新闻,如那些有正面的新闻和积极观点的网站。

9.读令人振奋的语录或故事

社交媒体是擅长于此的。Facebook和Pinterest是充满了有趣的照片。Twitter也有永无止境的积极的#语录资料流。下载令人振奋的电子书,或从图书馆借阅一本。

10.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完成它

选一些简单、快捷且有乐趣的目标,一些小家务也可以成为这样的目标。做一个目标表,每完成一个,就划掉一个,最后就能感受成功感受的冲击!

11.和积极的人呆在一起

围绕乐观的人可以帮助你看到他们所看到的。如消极、积极性反馈本身,创造更多的积极性,并加强我们的世界观。向自己灌输乐观情绪!

12.记住,一切皆是机会

你可以选一个你关注的观点、对一个情况的反映、对人或事的看法,或是其它任何一件事。大改变需要更多的深思熟虑,这些事情就是你的机会。因为,命运在你手中。

13.大笑

大笑是最好的药物!日常看一样小喜剧。这里8种方式欢笑【这周贵祥将翻译,翻译后链接过来,先放原链接了】可以帮助创造一个更为积极和乐观的心态。

14.动起来

可以安排一些锻练,哪怕抓住一点机会快走。做任意让血液流动和更多的空气进入肺部的事。许多人反映在锻练时让人激发灵感和更具创造性。

15.与自然相融

出外走走,置身自然之中(或者深深感受每天那门外发生的点点滴滴),唤起我们与自然的同行。小生物有大智慧,因此我们也会重新懂得感谢,感谢自然。

16.记住简单的事

朋友,家人,免费活动。越简单越好。往往我们记得最好的东西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除了做这些,通过图片、剪贴簿或期刊回忆,让美好的回忆随时调整自己。

17.获得灵感

"享受小事,或许有一天你回头看时,才发现他们是最重要的事。"罗伯特.布鲁特
"事情总是像你想看到的那样。"亨利.马蒂斯
"对自己而言,我是一个乐天派。因为做其他派别看起来并不那么十分有用。"温斯顿·丘吉尔

 18.注入激情
放开胸怀。或许你想成为艺术家、冒险家、作家、梦想家、探险家、诗人、体育明星、歌星、漫画、教师、演员,做真实的自己吧。找出心中的梦想去试一试。

19.写下梦想和目标,并多想想实现了时候的感觉

将梦想和目标可视化会带给人积极的感觉,感觉已经几乎实现目标了。你的头脑感觉到胜利,自然创造了乐观和希望的感觉。写下具体的目标,写个愿望板,或写个过程日记,都将有助于这一过程的实现和保持乐观感。

 

英文原文,摘来供大家学习吧。

Have you ever wondered how some people always seem to see the sunny side of things? How missed flights can turn into adventures, bad directions can deliver them to exciting new locales, lost opportunities lead them to new learning, and unexpected changes in plans leave them feeling more spontaneous than flustered? How does that work, exactly?

Perhaps it's like Henry David Thoreau once said:

"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 ~ H.D. Thoreau

The same people tend to see the glass as half full.

Many things in life are open to interpretation. Luckily, we each have 100% control of our own attitude about something, regardless of how much or little control we have over that something itself. With that in mind, here are a few tips to make the bright side shine a little more often in any situation.

1.Count Your Blessings

Make a written (or mental) list of things you are thankful for, from very small to very big and anywhere in between. To really boost your spirits, set a number (like 100) and then just keep jotting everything down til you reach it. It's amazing what the mind remembers when focused!

2.Notice Little Unexpected Thing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ings you don't normally "see," like the expression on kids' faces when they're playing, the sound birds are making in the background, or a little breeze.

3.Be Grateful For The Good

Being thankful for what we already have is a tried and true way to feel better. Sometimes we get caught up thinking of what else is out there, when we have so many things to be grateful for at any given moment.

4.Help Someone Else

Helping others takes the focus off our own ego and needs, and helps channel our energy into creating a better world for others. Studies show that helping others has multiple surprising benefits to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5.Decide To Be Happy Today

This one is easy. Change your lens. Make a conscious decision to see the positive, to be kind to others, to be grateful, and to be nice to yourself.

6.Smile At A Stranger (And Make Two People Happy)

Smiling is another time-tested way to feel more optimistic. Even if you "fake it til you make it," and smile when you don't *really* feel like it, your brain thinks you feel better. People who see others smiling also feel more positive. Win, win!

7.Turn A Perceived Negative Into A Positive (AKA Find The Silver Lining)

Trip cancelled? Now there's time to do that home project you've been wanting to do. Raining on picnic day? Find a creative picnic spot indoors, maybe bring some candles. Challenge yourself by filling in this blank: "One good thing about this situation is __________."

8.Read Positive News

Proactively look for positive stories and news sources that highlight all the good in the world, like these sites for positive news and ideas.

9.Read Uplifting Quotes And Stories

Social media is great for this. Facebook and Pinterest are full of fun pictures; Twitter has a never-ending stream of positive #quotes. Download an uplifting eBook, or borrow one from the library.

10.Set A Small Goal, Then Do It

Pick something easy, quick, and ideally a bit fun. Even small chores work. Make a little list, check them off as you do them, and feel the accomplishment endorphins kick in!

 11.Hang Out With Positive People

Being around optimistic people helps you see what they see. Like negativity, positivity feeds on itself, creating more positivity and bolstering that worldview. Surround yourself with optimism!

12.Remember, Almost Everything Is A Choice

You can choose your viewpoint, what you focus on, you reaction to a situation, your attitude toward people and events, and almost anything else. While bigger changes may require more planning and deliberation, they also are choices; you control your destiny.

 13.Laugh

The best medicine! Get a little comedy in your diet. Here are 8 ways laughter helps create a mor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mindset.

 14.Move

Exercise can be structured, but it's also great to just grab a quick walk. Anything that gets the blood flowing and more air into the lungs works. Many people report feeling inspired and even more creative while exercising.
15.Absorb Nature

Getting out and about in nature -- or even focusing more deeply on everyday things you see outdoors -- helps remind us that we're all in this journey together. Seeing the amazing intracies in even the tiniest creatures can help refocus appreciation.

16.Remember Simple Things

Friends, family, free activities. Sometimes simpler is better. The things money can't buy are often what we remember best. In addition to doing them, reminiscing via pictures, scrapbooks, or journals keeps happy memories on tap.
17.Get Inspired
"Enjoy the little things, for one day you may look back and realize they were the big things." Robert Brault
"There are always flowers for those who wish to see them." Henri Matisse
"For myself, I am an optimist - it does not seem much use being anything else." Winston Churchill
18.Dive Into A Passion
Let your creative inner child out to play. Somewhere in your mind is that artist, adventurer, writer, dreamer, explorer, poet, sports star, singer, comic, teacher, actor, do-it-yourselfer. Find out what they have in mind and give it a whirl!
19.Write Down Dreams And Goals, And How You Think Achieving Them Feels
Visualizing positive outcomes conjures up positive feelings, almost as well as actually achieving the goals. Your mind feels the win, creating a feeling of optimism and hope. Things like vision boards, writing down concrete goals, and keeping a journal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is visionary process and sense of optimism.

特别说明:
1.70's CFO 贵祥 © 2009-2012 致力于普及财会思维和财务管理知识,当然还有学习英语.管理知识的资料,欢迎您订阅并经常访问哟。
2. 欢迎访问我家媳妇博客:生活清单,非常精彩的生活博客哟!
3.欢迎关注我的微博:http://t.qq.com/xiangge





Sent with MobileRSS HD


发自我的 iPad

信孚要闻(7.13)――浮华背后一地鸡毛

作者:信力建 | 评论(0) | 标签:时事速递

1、童大焕:事实已经证明,即使不断采取各种调控措施,14年来的房价上涨幅度都远远高于城乡居民的收入上涨幅度。而且更应该看到的是,收入上涨是以年收入千元(农村居民)、万元(城市居民)为基数,而房价上涨则是以几十万、上百万乃至数百万元为基数!即使连北京这样的大都市,201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只有5606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2903元。

2、女航天员刘洋家所在郑州琥珀名城小区连续停水停电,业主围堵开发商,并大书横幅"刘洋,别回家,家里没水没电。"

3、香港政府发言人稍早前宣布,上任不到两个星期的发展局局长麦齐光辞任,即日起,发展局局长的工作由财政司司长处理。廉政公署证实,拘捕麦齐光及一名助理署长,怀疑他们二十多年前在申领政府房屋津贴时涉嫌违反防止贿赂条例。

4、法新社报道,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阵营12日发布声明称,将公布副总统候选人的名字,人们只要捐3美元就有机会见到罗姆尼及其副手。据美国新闻网站德鲁吉报道,前国务卿赖斯几乎是头号候选人。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人,她被认为有可能弱化奥巴马的优势。

5、12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称,中国政府自身消费约占财政收入的20%左右,而日本仅占财政收入的2.8%左右。竹立家指出,政府政策性浪费严重,由于决策公开透明度不够,少数人决策或一人决策,决策失误造成严重财政浪费现象。

6、 7月12日,北京本科一批录取结束。其中,清华大学共录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总扩招比例达到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扩招33.6%,录取考生294人。

7、7月10日,深圳某路口交通信号灯的红绿灯同时亮起,导致一搅拌车司机误判形势酿成车祸致3死3伤。附近市民称,该信号灯上周就已出现红绿灯显示不正常现象,经投诉后却一直"维持原状",政府被疑渎职。

8、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一名亲密助手透露称,贝卢斯科尼计划参加2013年大选,争取第四次担任意大利总理。据透露,贝卢斯科尼计划为其政党改新名字,并招募新一代年轻活动家。

9、7月11日清晨,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喜妹"成功产下一对双胞胎熊猫宝宝。这是2012全球首对双胞胎熊猫宝宝,也是今年国内出生的第一胎大熊猫。

10、墨西哥新拉雷多市的《El Manana》日报11日宣布,将停止报道与毒品相关的流血事件,这家报社此前一天遭到今年第二次手榴弹袭击。这家报社遭袭,再次证明对新闻从业者而言,墨西哥是全球最危险的工作地点之一。

11、据英国《每日电讯》,奥运期间,英国40个奥运场所约800家餐馆将无法出售炸薯条,因为麦当劳作为奥运赞助商,根据相关协议提出这一要求。但也有"空子"可钻,炸薯条搭配炸鱼(Fish&Chips)则不受限制,因为这是英式最传统常见的快餐。

12、12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50多家经济实体实施制裁,其中包括一些"挂名公司"、航运公司和20家金融机构。美国财政部官员称制裁的目的在于阻止伊朗核和弹道导弹项目,而这些实体均为伊朗政府所有。

13、广东惠州市2012年度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出炉,其中本科学历平均数达5650元/月,但低位数工资比去年稍降仅1825元;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者薪情暴涨,月工资平均数分别为11111元和11262元,而2011年仅为5667元和8671元;律师、金融保险行业工资涨幅最明显,高位数工资过万职位达25个。

14、据英国《经济学家》11日报道,全球知名民意调查公司GlobeScan就"本国多数富人是否配得上其财富"这一问题对23个国家的1.2万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仇富"状况最轻的5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中国和印度。最"仇富"的国家分别是希腊、俄罗斯、土耳其。

15、美国伦敦奥运代表团充满经典美国风格的官方制服近日一亮相就广受好评,然而因其"中国制造"而意外引发一场风波。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甚至扬言应全部将其焚烧,亦有议员指,很多美国制衣工人失业,不应将工作外判。

16、据英国广播公司7月12日报道,尼日利亚东南部地区一辆油罐车发生事故,吸引附近许多人蜂拥上前捞取溢出的燃油,随后油罐车突然发生爆炸,造成百余人死亡。

17、林女士自初中毕业后打工十余年的全部积蓄被同事骗光,一同受害的还有林女士的10多名同事。然而,报案年余时间,汕头珠池派出所方面没有任何动静。事主方找公安局长反映情况,却遭该派出所长怒斥:"你干嘛来找我们领导,给领导添麻烦"。

18、近日,北大BBS一匿名帖称"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引执。发帖者写道"本人,今年小硕毕业,找了份起薪8000多元/月、年底会有些奖金的工作。……但是我爸爸早就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大约是我每年赚上百万毫无压力之类……知道我的offer状况之后,更是对我恶语相加,认为我给他丢了脸……打了好多电话骚扰我……他还说北大的学生应该去当市长、省长……"

19、近日,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布了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引起外界瞩目。据了解,这些机器人投入使用后会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短期内将挤占人类岗位的现象仍不可避免。届时这些机器人将24小时工作,但智商仅有"七八岁"。

20、胡星斗: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二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21、叶檀 【再见,高速增长】我们将愉快地接受gdp速度下降,前提是,经济结构好转,带来全民福祉,带来未来百年的社会、经济健康。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原有的三大红利已经耗散,经济结构必然经历紧缩周期。谁也无法阻止经济结构转型。中国无法靠一己之力维持原有经济模式……

22、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 》:长期以来,我们由于信仰的高度政治化,一直无法建立起真正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基本价值。中国虽有被称为"信仰"的政治教义,但并不存在真正的信仰。当这种教义的神话与人们的经验理性相抵牾,暴露出它丑陋的政治伪善时,怀疑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今天的怀疑主义不仅是怀疑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伪价值(权力,金钱),而且是根本怀疑人类是否真能拥有长久和普遍的价值,后面这一种怀疑主义才是真正可怕的。

信力建的最新更新:
  • 信孚电讯(7.13)——中国"鸡的屁"可以选择 / 2012-07-13 14:12 / 评论数(1)
  • 信孚电讯(7.12)——读书,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 / 2012-07-12 16:05 / 评论数(3)
  • 信孚要闻(7.12)——"绳命"的无奈:无处不见"税"的身影 / 2012-07-12 16:04 / 评论数(2)
  • 信孚电讯(7.11)——国人坚强"百毒不侵" / 2012-07-11 13:29 / 评论数(1)
  • 公办幼儿园的实际收费并不低 / 2012-07-11 08:37 / 评论数(0)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Sent with MobileRSS HD


    发自我的 iPad

    信孚电讯(7.13)――中国“鸡的屁”可以选择

    作者:信力建 | 评论(1) | 标签:时事速递

    1.韩志国:【 中国经济已走投无路 】如果不是国家统计局帮忙,二季度GDP肯定比7.6%还要难看得多。这些年的宏观经济,完全靠货币注水来打肿脸充胖子,M2(广义货币)已达到92.5万亿,几乎是GDP的两倍,而美国法律规定M2不能超过GDP的70%。政治不转型经济就很难转型,原有的路径无法走下去了,中国经济将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

    2.10日晚,因国航网站系统短时故障,部分旅客以零元票价购得国际航线机票,随后被告知出票失败。11日,国航客服人员称:每张机票将向乘客赔付200元代金券。12日,中国国际航空 称,因注重诚信,将承担相应损失,零元机票有效。

    3.《蝙蝠侠前传3》即将上映,黑暗骑士又要拯救世界了。不过最近几个学物理的大学生计算发现,蝙蝠侠的高科技装备存在设计上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蝙蝠侠在维护正义与和平的时候——摔死。

    4.针对公务员改革后的退休待遇水平大体相当的质疑,深圳社保局长王敏称,改革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公务员的待遇,而且没有任何理由这么做。公务员都是千挑万选进来的精英,为什么要降低待遇呢?改革是要改成参加社会养老,这是质的改变。(深圳特区报)

    5.荷兰SkyNRG公司总部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目前未与任何一家中国公司有实质性合作。该公司CEO德克表示,中国是仅次美国的第二大"地沟油"储备国,但问题在于非法收集产业链有巨额利润,生产生物燃油的利润率很难有竞争力。

    6.美国奥运代表团官方制服近日一亮相就广受好评。然而有媒体发现制服标签上均写着"中国制造"字样。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扬言应全部将其焚烧。有媒体称,奥运还没有开始,中国就已经从美手中夺得金牌:通过制造美国队制服。

    7.阿拉法特死因调查委员会12日宣布,根据现有材料和阿拉法特生前临床症状可以推断他是中毒身亡。由于当时未对阿拉法特进行尸检,目前暂时无法确认是哪种毒药导致其身亡。巴民族权力机构将慎重处理对其开棺验尸一事。

    8.美国富国银行 7月12日宣布,将缴纳一笔1.75亿美元的补偿款,以平息美国司法部对其违反法律对公平借贷规定的指控。富国银行被指控对非洲裔和拉丁裔的次级贷款收取了更高的费用和利息。

    9.社科院调查了某省41位厅局级领导和259位科处级干部,仅有38.3%认为自己了解行政改革。原因为:1.缺乏对政改的参与;2.等级权力控制,相互缺乏沟通协调;3.信息渠道限制。公务员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了解政改的比例分别为81.3%和80.1%。(北京日报)

    10.11日,中国渔政船编队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执行中国专属经济区护渔巡航任务过程中,多次遭日本巡逻船干扰。日方因汉语水平有限,喊话较吃力,情急下问"你们……日本话……有没有会的?"对此,中方严正指出:"这里是中国管辖海域,请讲中国话。"

    11.叙利亚一反对派组织今日凌晨称,叙利亚政府军和亲政府民兵组织从12日凌晨开始,向哈马市附近的一处村庄开火,造成200多人死亡,大部分遇难者是附近村民。但叙国家电视台报道称,是"武装恐怖组织"制造了这次屠杀事件。

    12.湖南洪山殿梓木村村名陈天勇因反对村中"医废中心"项目而上访维权,被镇派出所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为由通缉。但派出所明知他在家却不实施抓捕。陈天勇说,通缉是阻止他上访,"随随便便就通缉我,我担心会影响到小孩的未来。"

    13.【汽车贴膜在中国】汽车玻璃制造商们在国际标准下的淡然,反倒促进了汽车玻璃贴膜在中国的大发展。汽车消费数量的剧增以及并不成熟的消费理念,让贴膜几乎成了汽车消费所必备的配套产品。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所谓玻璃膜都是滥竽充数,并不具备任何技术含量,利用的仅仅是人们对行车安全的恐慌心理。(南风窗)

    14.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称,上半年GDP增长7.8%,仍然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目标;主要经济指标仍运行在适度较快增长区间。未来物价涨幅可能会延续目前持续走低的趋势,但对通缩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15.7月12日,仿古郑和宝船船体船体在南京落成,该船按1:1比例的仿造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代表船型,船体主长63.45米,型宽14.05米,排水量1797吨,预计两年后下水,其目标是作为远洋航海使用,重走郑和下西洋路线。

    16.【四年受贿近四千万,深圳龙岗副区长钟新明的忏悔书】我原是局级干部,老婆是处级干部,在深圳来说,我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可算是丰厚充足,到老至终均可心满意足的了。每当穿起囚衣,想到过去的风光岁月,心里就感到万念俱灰。第一个奢望是求得自由之身,愿做一个普通百姓。

    17.萧瀚:【地狱】不止美国,几乎所有宪政国家的议会,我相信没有一个脑子正常的议员敢否定土地私有制,除非他们不想继续当议员了,即使不想当,也不会用如此愚蠢的方式结束政治职业生涯。但在这国,土地私有制却还只有极少数人在疾呼呐喊,还常遭被剥夺土地者反对,这样的国家若不是地狱,上帝就没造过地狱。

    18.吴祚来:日本人不是卖国的问题,而是买卖钓鱼岛,为什么可以买卖钓鱼岛呢,因为他们将钓鱼岛私产化,先是让其变成别人的私人财产,然后让国家收购,这样玩效果。中国爱国者们不会玩这个,只会骂同胞卖国,钓鱼是谁出卖的?查一查。如果不是谁卖的,为什么不收回

    19.许小年:首套房刚需,第二套投资,第三套投机?一天仨馒头刚需,第四个浪费,第五个囤积?一年五身衣服刚需,第六件显摆,第七件奢侈?一周一次房事刚需,第二次好色,第三次淫荡?刚需、柔需能准确定义吗?即使能定义,为什么和凭什么要限制、打击后者?自由选择是消费者不可剥夺的权利。

    20.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政治,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一点病没有。却不知道:若要病好,须先承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承认现今的政治实在不好。——胡适

    21.证严上人:一支蜡烛如果没有心,就不能燃烧;即使有心,也要点燃才有意义。虽然点燃的蜡烛会有泪,但总比没有点燃的好。

    信力建的最新更新:
  • 信孚要闻(7.13)——浮华背后一地鸡毛 / 2012-07-13 14:14 / 评论数(0)
  • 信孚电讯(7.12)——读书,为了拥有选择的权利 / 2012-07-12 16:05 / 评论数(3)
  • 信孚要闻(7.12)——"绳命"的无奈:无处不见"税"的身影 / 2012-07-12 16:04 / 评论数(2)
  • 信孚电讯(7.11)——国人坚强"百毒不侵" / 2012-07-11 13:29 / 评论数(1)
  • 公办幼儿园的实际收费并不低 / 2012-07-11 08:37 / 评论数(0)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Sent with MobileRSS HD


    发自我的 iPad

    别人的生活

    作者:刘十三 | 评论(6) | 标签:所见所闻

    这几个字在脑袋里盘旋实在太久了。最初,我想它适合做一首诗的题目,可不管如何翻来覆去,也写不出这首诗来。又觉得用那无法归类的闲散文章来写,或许更好,这文章也是越托越艰难,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也许,它在我心里的漫长和重要,不止是一首诗,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小说。

    我只能先写这个文章了。在微博上爆出这个题目,好多朋友都说,写吧,要等着看看。可见,不只是我,许多人对别人的生活都是极感兴趣的,又或者,他们把我和我的文章,当做了一种"别人的生活"。所谓别人的生活,也就是自己的生活,这必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但实在是少有人真正注意这一点。我们经常弄混那作为个体的别人和作为整体的别人,以至于也就经常忽略了别人,当全世界都充满你的时候,你是不存在的。

    于我而言,发现别人和别人生活的慢慢路途,也正是自我的意识真正形成的过程,这路途有前半程和后半程,前半程大致是拼命地要把自己从别人那儿拉出来,而后半程,则又要把自己融回去。

    1

    年纪小时,并没有清晰的别人的概念,倒是首先有了别人家的概念。大概是七年前,在牙老的课上,他说:人们都是看着邻居过自己的日子的。我醍醐灌顶,这句话像手术刀一样帮我划开了一个世界。谁人不是呢?邻居家有了电视,咱们家也得有,邻居家又有了冰箱,这个,咱们家还是得有。邻居家的烟筒冒烟了,咱们家也该生火了,邻居家的灯亮了,咱们的手就伸向了灯绳。别人的生活,也就是别人家的生活。我也就才明白,从懂事起自己的所有好奇,都是对别人的生活的好奇。小时候,大概是因为家里境况一般,我脑海中盘旋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别人家都吃什么饭呢?尽管我知道村里绝大部分人家的伙食都大同小异,可是具体到某一顿饭上,我还是好奇得不得了。是面食吗?是米饭吗?炒菜了吗?是不是有肉?就算也是米饭,和我们就家的米饭一样吗?如果恰好在一个饭点,走进别人家的门,我就会偷瞄人家的饭桌,想知道答案。人们会客气地问吃饭了吗,要不要一起吃,坦白吧,我想一起吃。因为除了对他们吃什么的好奇,心里还残存着另一个偏见——别人家的东西,似乎是比自己家的要好吃些,至少它是不同。

    后来读初中便开始住校,离开家,家庭不再成为生活的主要场景,我渐渐意识到"我"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不一定总是同步的,同样的时间和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比如说,在初中时,我常年穿的是母亲做的布鞋,同学中有人穿着漂亮的运动鞋,我也很想有一双。在那时,我以为运动鞋对每个孩子来说诱惑力是一样大的。现在,我知道这是误解,对于轻易能买到运动鞋的孩子来说,运动鞋完全不是诱惑。

    同事讲过一件事,说小区里的妈妈们三五成群,你和什么样的妈妈群体在一起,决定了你要做什么样的妈妈。如果这个群体里,每一个都热衷于谈论报班、补课、学特长,你就很难不去这么做,否则你和你的孩子都将失去安全感,除非你转移到另一个完全不这么干的妈妈群。这时候,别人的生活,就不仅再是展示意义上的别人,它悄然地隐藏了一种强力,迫使你不得不跟着潮流走。这就好像,我们在在一个巨大地人群里时,是很难有自己的方向的,你只能根据旁边人来定位自己。别人的生活,实在就成了你的生活。

    05年,本科毕业前一周,我不知怎么染上了水痘,被隔离在师大的校医院里,不能见任何人。那时,整个病房里只有我自己,除了每天几次给长了水痘的脸和手臂涂药,大部分时间都是百无聊赖,书也看不下去。我知道外面的同学们都在忙毕业,把四年来聚集的各种证件退掉,领回许多新的证明和表格,吃散伙饭,感伤,但我只有一个人在医院的病房里苦熬。我觉得自己被抛离了,完全离开了生活轨道。这个特殊的时期,我被实实在在地和别人区隔开来。我被绑在柱子上看着人们狂欢,甚至都不是看着,而只能想象。唯一的乐趣就是想象着别人的生活。我站在窗口,看楼下马路上经过的人们,学生、工人、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人,看着他们来来往往,奔着某个目的地而去。这种感觉好奇怪,好像我是电视里的人,而其他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他们在看我,而是我在看他们。我开始极度渴望参与到别人的生活里。我后来想,监狱里的人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但有时候,即使你在人群之中,也还是会感觉到这种疏离。电视台偶尔放《圣斗士》《小龙人》《还珠格格》之类的片子,老婆总会说,她都看过。我无话,因为我的童年和少年,和这些东西完全没有关系。因此我常和她开玩笑说:"和你们比,我就是一个没有童年的人啊。"在别人共同经历某些生活的时候,我过得是另一种日子,这当然和好坏无关,可当你身处在绝大对数人都有共同记忆的群体里,就会感觉的一种疏离感。这个时候,我会强烈地感觉到一种"别人的生活",因为这个"别人"有某种共同的体验或记忆,而我没有。

    2

    曾记录过许多有意思的片段,比如有一次,我和老婆去吃自助,看到一个女服务员,偷偷地喝客人剩下的杯子里的饮料,而另一个似乎是她母亲的人嗔怪地训斥她,她不发一言,眼神里所有的欲望都变成一种落寞。我瞬时没有了胃口,不知道是何原因,所有的食物都被这件事涂上了一层防腐剂,没有了香味和色泽。因此我也有另一种顽固的好奇:餐厅里的服务员,究竟怎么看待自己售卖的美食呢?商场里的售货员,又怎么看待自己售卖的奢饰品呢?这些东西,在他们的观感里和在消费者那儿是一样的吗?我会假设,如果我从乡下到了北京,在一个餐馆里上班,每天面对想也不敢想的美食,肯定会非常焦虑,这焦虑不仅仅是因为我自身对它的欲望,我还会想到,城里人每天吃这么多好东西,浪费这么多好东西,可我乡下的家里人,是连见都没见过的。这焦虑是对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的焦虑,可能深埋着向往,潜伏着不满,甚至会倒向痛恨。本科时,宿舍关系很好,但毕业前,一位室友醉酒后大发雷霆,他愤怒地对宿舍里一位家庭状况稍好的同学说:不要以为你有钱就了不起。而事实上,他并没有多有钱,但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可能在人海中相安无事,但窝在斗室中四年,就是会给其中一方的心里埋下许多东西。

    正是这些细微的想法,让我总是去假想别人的生活,公交售票员、服务员、出租车司机、地铁安检、传达室大爷,以至于许许多多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就是别人,所有的别人。我想,也许只有当我们真的在眼里看见别人了,别人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对于别人也才是有意义的。

    有熟人从重庆回来,找我和另一个朋友喝酒。大家不可避免地说起这个城市和它的故事,重庆这位朋友在酒桌上诚恳地说:我不管外面的人怎么想,我是老百姓,我就觉得,只要给老百姓实惠的官就是好官。这一点也不奇怪,身边太多人如此想法了:我不管你有什么阴谋诡计,只要我得到了实惠,我就支持你。我试图告诉他,世界是如此之大,出了你和你周围,还有别人,比如西红柿之外的其他中国人,你们在得到实际利益的同时,和其他人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他嗤之以鼻,说自己不在乎。对他而言,别人对某些东西的恐惧完全不应该抵消到他们从同一种方式中获得的幸福感。他说,他不在乎是不是内部斗争,是不是为了往上爬,是不是作秀,他就在乎自己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这当然谈不上是错的,但你总会觉得缺了点什么,是什么呢?我想,也许就是对别人生活的真正的漠不关心。

    同酒桌的另一个朋友,是公务员,混成了科长,属于或已经迈向了这个社会的成功阶层。和每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一样,他不停地要教育我怎么过生活,我有些无奈地听着,他没说一句话,我都觉得我们的生活之距离在拉大。他说,你一点也不笨,你应该混得比我们更好,你不要整天假清高,我告诉你,你在单位里,你要入党,不用想别的,你就琢磨你的领导,把你领导琢磨透了,什么都妥了。我也有些酒意,试图和他辩白,世界上绝非只有他过的那种生活,还有更多的人只是很简单地活在世界上。但我放弃了,我不觉得自己能说服他,因为他完全不知道其他的生存方式一样能给人带来幸福,甚至更可贵。

    这种人很多,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第一真理,然后便觉得别人应该遵从这种真理。可是,我其实多想让他们知道,别人的生活对我们何等重要。不信去看看,微博上多少人在关注转发评论着别人的生活,得病的求助者、被拐的而儿童、什邡的事情、天津的大火,在你看来,这些事和许多人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的,可是那么多人不惜付出代价、冒着危险去援助他们,是为了什么呢?这真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那别人同时也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也是别人眼里的别人。也有人问,你每天转那么多负面新闻做什么呢?有什么用呢?你能把铁道部官员送进监狱吗?你能把打人的警察捉起来吗?这个我真得不能,就算有一千个一万个我也做不到,可是我能让多一个人知道他们的恶,能对这国家有多点清醒而不是一味陷在自己的小日子里,不也很好吗?我觉得这很好。

    有一次饭局,大家喝了点酒,不知怎么就谈起了国事——现在说这个,都像是装的——反正是谈起了种种不公不义。我坚持说,作为普通人,读了点书,知晓些是非的人,哪怕你什么也做不了,至少该保持你内心的愤怒。同坐一个朋友反对,他的理由是,要么就去做,所谓只保持内心的愤怒云云,实在是一个逃避的策略。我不这么觉得。不管是革命还是改革,绝大多数的人最初都只能是观望者,一旦事情爆发,内心有着清晰的判断,和从无所谓而来的茫茫然相比,要好得多。至少,当路途分叉时,你知道自己更应该倾向与哪条路。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3

    现在住的地方,楼下有一个蔬菜水果摊,摊主是一个中年男人,因为冬天的寒冷而使得脸颊永远红红的,无论春夏秋冬,每一天他都从早晨到晚上在劳作。每个买东西的人,他都是笑呵呵地打招呼,不会缺斤短两,天气好的时候,小区里的老头和老太太总有几个围在他的摊位前,闲聊,无所事事。有一天,我去买菜,看到他们的小儿子,就闲聊了几句,问小孩子是否上学了。他妈妈便感慨道,好难啊,他只能选择打工子弟学校,而且还不一定能去,需要办好多手续。虽然我早就知道这样的情况,但此前,很少去认真想这个事。在平常,我们听得更多的,是周遭的人们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去更好的学校、送出国。从任何意义上讲,追求一个更好的环境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依然感到有些难过,我很想知道,在我们去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是不是能对比我们更弱势的人保有一些同情?同情,这似乎不是个多好的词,可连它都没有的话,这个世界会多么可怕。

    我们对别人的生活,真是渐渐生出一层冷漠的铠甲,不太关心了,我说的是那种真正的关心。前几天和当年文艺学的几个斑竹聚会,吃晚饭出来,天上降起微雨,在路灯下分别后,我坐地铁回家。车厢里,一个流浪歌手肩膀上架着口琴,怀里抱着吉他唱歌,他唱得极为专注。最开始,他在车厢的那头,在人群后面,我只能听到声音,以为是一个常见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但当他从人缝中挤过来,才发现是个三十多岁的人,面相粗糙,和通常所见的文艺范儿的流浪歌手截然不同。我对面,是一家四口人,很容易分辨出他们是外地来旅游的,其中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伸开手给她爸爸,爸爸一愣,明白了,给了她一块钱。小女孩开心地投进了歌手的大书包里,正在唱歌的他向小女孩微笑致谢。小女孩跑着回到座位上,然后使劲地拍手,给唱歌的人喝彩,整节车厢只有她在拍手。

    歌手向前走去,路过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妇女嫌恶地看了他一眼,冷笑了一下。我注意到,刚才小女孩给歌手钱的时候,她也表现出了很不屑的表情,似乎在说:真傻。她的表情显示出,她对流浪歌手讨厌极了,她不明白他为什么跑到这里来,打扰她。这就像许多城里人,不明白为什么农村人要跑到城里打工,骂他们把城市弄得脏乱差不安全一样。在这些人看来,人各有其阶层,各有其地域,也各有其生活,不应该被破坏和打扰。面对这样的观点,你很难去讲道理,因为这不是一个道理上的分歧,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分歧,他就是不喜欢外地人,他就是觉得外地人抢占了自己的资源,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再以另外的方式抢了别人的东西。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是北京人的视角,大致意思是:当我们北京人辛苦建设北京时,你们外地人不来,等我们建设好了,你就都跑来了;可当非典来的时候,你们外地人又飞快地逃离北京,等非典过去了,你们又趋之若鹜地来了。这段话很有意思吧?有不少网友反驳,也有不少网友支持。我不觉得这有多值得反驳,单一建立在自己生活基础上,完全无视别人的观点,本就是一种狭隘的自私认知。

    一个家境好、生活无忧的人,看到每天挤公交地铁,辛苦上班的白领,会说:这种活我这是一天也干不了;坐公交车,看见售票员和司机在闷热和寒冷中辛苦一天,总有人说:这种活我真是一天也干不了。真是这样,把司机和售票员送到矿山去,钻到地下上千米深漆黑的井里挖煤,他们也会说:这种活我一天也干不了。从上往下,通过"这种活我一天也干不了"这句话,社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上一层的人,总觉得下一层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别人的生活,并不全是理想国,也还可能是地狱。当然也并非绝对,比如那一次上山下乡运动,凭借政治的力量,把成千上万城市里的学生弄到农村去,过农民式的生活,他们经历了拒斥到适应的过程,他们完全可以在农村生活,完全可以种田、挑粪、收割,磨起满手的老茧,他们能过,但绝不会热爱它。无论如何,他们都觉得这不是他们的生活。因此后来大家想尽各种法子要回到城里。所以说,当若干年后某些知青忽然打起了怀念插队岁月的旗子,忽然觉得那种日子田园诗一般了,是矫情而虚伪的。你让他们再一次去过那样的日子,他们不会干,但偏偏要站在金字塔的半腰处吆喝。

    金字塔底层的人,他们对哪些人去说"这种活我一天也干不了"的话呢?没有什么活是他们干不了的,但他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底线,会有一种生活是他们不想过的。我曾在《老家人》里写到,东院的邻居,因为醉酒被砸断了双腿,下肢瘫痪了,他不愿意活下去,就自己饿死了自己。瘫痪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他和他的家人,都觉得残疾的生活无法接受,在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会被残酷日子渐渐剥除生存的权力。可这世界上又明明有许多身体残疾的人生活着,甚至快乐地生活着。他们可以互为别人,但却没法互换。

    4

    我们对别人生活的关心,未必都是好的。比如说,我们聚会、聊天,说起车子、房子、孩子,这种闲聊有时候是轻松的,有时候又极其令人烦躁。因为一些谈话的人总要不失时机地表现他对你生活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这很奇怪。太多的人被热心人问过:谈朋友了没有?结婚了没有?买房子了没有?生孩子了没有?当你给出一个答案,她立刻举出一个比你好的例子,来证明你的失败。注意,我指的不是那种实实在在的问,不经意的问,而是已经蓄谋已久,他们问这种问题并不是关心答案,而是享受这个问的过程。这有点像一个站在河岸上的人对着水里的人说:你为什么不上岸呢?

    那么,我为什么要上岸呢?

    如果我还不想上岸,如果岸上并没有我要的东西,如果我被水里的水鬼抓住了脚踝,我就不上岸,仅此而已吧。人们看见不结婚的人,晚结婚的人,同性恋者,丁克家庭,就自动把他们划成异类,甚至潜意识里贴上某种不安全的标签。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感觉到危机。怎么可能?他们怎么可能一辈子单身?他们怎么可能一辈子租房子?他们怎么可能不要孩子?他们怎么可能没有上进心?但是奇怪的是,如果有一个富翁买了大别墅,他完全住不过来的那种,人们却并不觉得奇怪。一对夫妻要多生几个孩子,人们也不觉得奇怪。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一定要比没有可靠?

    这当然都是人人所不免的,我和朋友见面,也会问出这种问题,但绝不能以为自己真的就有了天然质问的权力。我常提醒自己,把这种关心中的"为什么"去掉,换成另一种问句。我有一个幻想,对于这样的事情,什么时候我们能以问"吃了么"的心态去问对方,或许是正常的。

    说到底,我们难免会想起庄子那个经典的寓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说来说去,这也不就是我们和别人的关系吗?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真正知道别人在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我们都能从自己的生活去做出一种假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如此,我们就没法设立交通信号灯,没有达成任何人际关系,没法做任何交流,更没法过群体生活。

    我们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和别人建立一种有一种的关系。走在大街上,你潜意识肯定要知道,那些开着汽车的人不是疯子,不会无缘无故地撞你,你才能安全地行走。人们有一种无形的协议:那就是遵守着某种默契,大家相安无事。一旦这种默契被破坏,我们和别人之间,就得形成另一种紧张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去饭店吃饭,假设他们的质量达标,不会有乱起八糟的东西,而饭店的人则假设你吃完会付账,不会吃霸王餐。但是突然,你在青菜里吃出一条虫子,或吃出别的什么不该有的东西,关系立刻就紧张起来,吃饭的人自然地对服务员产生了优势,就会义正言辞地谴责她们,提出其他要求。虽然事实上错误可能是配菜工的,是厨师的,是端盘子的,但我们会把所有人看成一个整体,他们的错也就是服务员的错。

    09年的春天,膝盖出了点问题,几个月的生活昏天暗地,心情差极了。我和所有落入困境的人一样,不停地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别人一切都是好的?那段时间,三天两头跑到医院去做各种检查,在那儿,我忽然发现所有的别人都和我一样,有着或大或小的病痛。前一个患者从诊室出来,后面的患者都会关切地问:怎么样?医生怎么说?他或她说,医生说没大事,也可能有些悲伤但仍露出点微笑:得做手术。人们在狭窄的楼道里,在各自的病痛中,建立了一种奇特的联系,这联系中你和别人忽然不再如此陌生了。但是,一旦走出医院,我们又成了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这种关系戛然而止。

    5

    微博上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梁朝伟喂鸽子:"看报道说,梁朝伟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中午去机场,随便赶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机,比如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上喂一下午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TM才叫生活。"这个段子被转发和评论了无数次,甚至衍生出许多种"生活体"。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意思,人们对它的热情表明,似乎每个人都在向往着另一种生活。

    我们确实太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了: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虽然每个人的"那儿"不同,但大家都觉的有一个美好的"那儿",才是个人的乌托邦。它几乎是缠绕了大部分人一辈子的问题,我们就是怀着不满和期待走完了一生,这到底是可笑还是可悲?如果那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现在过的日子又算什么?是别人的生活?我们过了一辈子别人的生活?

    我不认识富人,不知道那些已经无需辛苦上班的人怎么活着,又怎么看待活着,但我想,他们也未必就真的满意自己的生活。物质上他什么都不缺,可能精神上空虚,物质和精神也什么都不缺,可能偏偏得不到那爱的人,如果爱的人也有……我总以为人是不可能真正满足的,所谓欲壑难填。人就是那个在烧红的烙铁上站立的物种,不停地跳,以为跳起来、跳到别处会不那么痛。以至于,别人的生活成了一种想象的生活。

    说来说去,写别人的生活,只不过是为了更清楚地看自己的世界。

    在睡梦中恍惚起来,会有那么几秒钟,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可能像肥皂泡一样破掉,我认识的所有人和他们的生活,都破掉,就像从另一个梦中醒来。但后来我感到安心,不管我在那个梦里,或者不在,都始终有一群别人在,他们一点一点地建筑起我能看见和感受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大很长,甚至在地球之外时代之外,有时候又小的只是两个人,吃饭,说话,擦肩而过。

    今年的早些时候,一个女孩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让人们唏嘘感慨,深受触动。有人甚至把她的微博整理出来,看做是一个绝望女孩的死亡诗歌,于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和自己相关的悲剧。可是,在此之前,有谁会知道她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呢?不要说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网友,那些和她认识甚至是熟识的人,又有谁注意到这些?注意到的又有谁会觉得她的痛苦也可能是自己的?

    于是文学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通过这个世界才能从内心把别人的生活和我们自己连接起来。看《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绝望地卧轨时,仿佛也是我们的绝望,看《城堡》,土地测量员K始终被拒绝进入专门为他设的门时,他的荒诞也是我们的荒诞,看《罪与罚》时,穷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经历的屈辱和罪责也仿佛是我们的……总之,总会有一本书和你相关,总有一个人物是你在文学世界的孪生人。但在现实里,我们从来难以和一个卧轨的人、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屈辱的人感同身受,我们不能从他的行动和形象上去理解他,这是幸运的,也是可悲的。

    刘十三的最新更新:
  • / 2012-07-01 22:30 / 评论数(1)
  • 没有声音 / 2012-06-30 11:24 / 评论数(1)
  • 打井记 / 2012-06-28 21:35 / 评论数(2)
  • 疼诫(8年前旧文) / 2012-06-20 22:41 / 评论数(1)
  • 老家人之十二:父亲 / 2012-06-16 23:15 / 评论数(5)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Sent with MobileRSS HD


    发自我的 iPad

    【报童推荐】消失的故乡:三百年去来

    作者:报童 | 评论(4) | 标签:所见所闻

    前年夏天,姥姥病重,我回了一趟张村。初中时我随家人从这里搬到了城市边缘,立刻就对张村失去了兴趣,每次回来都只到村头舅舅家的楼房为止。二十多年前,这房子还在建造时,一个凉风习习的傍晚,我曾带着游客的目光注视着它巍峨的身影,被舅舅捉到楼顶去浇水。那是水泥预制板的保养工序。那时我站在楼顶,比世上的他人更接近暮色,第一次感觉到何为财富。那黑胶皮水管的汩汩歌声似乎至今仍萦绕耳际。如今舅舅家道殷实,在市区拥有多处房产,这里更像是个岁月的纪念馆。似乎忽然之间,身段灵活、忙个不停的姥姥已经行动不便,接近了生命尽头,我自己也到了人生的中途。就是在这一天,我终于迈开步子向村子里头走去,奇异感丝丝缕缕,那感觉就像电子游戏里的一名斥候驰往尚未探明的黑暗区域。

    一切景物都很陌生。夏日午后。池塘。柳树。每户人家的围墙并没有像故地重游的人们常说的那样变矮,相反更形高大。昔日的土墙化身为将近两米高的砖墙,遮掩了神秘的院落。墙角下翠生生地摇曳着玉米、豆子和我不认识的作物,霸占了一半路面。如今的东北村落中有那么多块人工池塘,随处水光粼粼,也真让人吃惊。每块池塘边都有一条木头栈桥,桥头的机器兀自驱动着金属拨片,把饲料推进鱼塘,节拍器似地响动着。鱼群吮吸水面的声音有着几何般的秩序。除此之外,风在树梢,四无声息。仿佛故园风物犹存,张村的人却已经永远地离去了。

    这般光景,不由得我不想起过去。我溜溜达达,再自然不过地,意识到自己也是历史中的人物。

    当我在这里度过童年时,景致远不如今日密集。没有可看之处。没有这么多物。记忆中的张村是疏朗的,四处空空荡荡。合该用契诃夫的那种口吻描述当年景致,万事寻常而且必然,永远不必惊讶。

    然而夏天仍是一个幸运的故事。对小孩子来说东北的冬天太冷了,你被冻结在空气里,无声哭泣。可是如果你是小孩子而且在夏天,那么你就是惟一幸运的人。在故事的开端,我还没上小学,初夏时在村子里闲逛,逮一种叫"苞米虫"的昆虫,用秸秆插进它肩胛骨的位置,就得到了一只生物电扇。那孩子不厌其烦地用它吹去额头上的汗珠。如果他去菜园,那么一定是去看浇水。抽水机嗡嗡响着,清洌的地下水喷涌而出,不疾不徐地跳过垄沟,水流鼓起筋肉,状似绳索,总是令人心旷神怡。正式的夏天是从吃豆角的那一天开始的。豆角炖猪肉,因为用铁锅,汤会发黑。然后是爷爷种的草莓,牙齿咬开果肉时有奶酪般的滑腻之感,可惜产量不丰,因土地本不该如此奢侈利用。盛夏,烈日当空,黄瓜不那么好吃了,可是西红柿正好。它的藤枝用布条绑在架子上。西红柿裂开了,像花朵,像伤口。秋天,它们把菜籽洒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全不知张村的人们已经接管了一切。白菜长成比较大颗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澹澹,霜雪已在孕育。

    河蚌在软泥中留下的痕迹。这形象,在脑中盘桓不去。我妈不逼我读书的时候,我就独自在张村里闲逛,常到一处天然池塘边看河蚌。池水浮漾着,草茎随之摇摇摆摆。我看到一片亮光,有点儿弯曲,也听到微风吹过,但是声音与动作并不同步。这是回忆。那时我把手伸到水里,水已晒暖。河蚌们聚集在一起,像一队耐心的老年人要走去代销点。我记得白色的蚌足像共产主义梦想一般伸展着,忽而泥沙一闪,已经缩回硬壳。往事,没有边缘,没有分界,不知所踪。

    那是一个痛苦的村庄吗?我并不确切知道。当我明确了解何为痛苦的时候,我已经离开那里。毕竟那时我难以置信地年轻。我们到了新家,住在楼房里,享受城市的便利。很快我又陷入青春期的泥沼,对抗,纠结,无暇他顾。我对张村所知甚少。匮乏和封闭,显而易见,并不意外。但是内里如何,一片模糊。亲族是否和睦,农稼是否顺意,婚丧仪式是否令老人满足,民兵们是否讲究人情,甚或某个妇女在我七岁那年自杀究竟是何情状等等,大概没人可以清晰讲述。

    文革结束时我几无记忆,只知道有条街道上的一棵树与之有关,某个叫什么"小二"的人被诬陷批斗,在这里吊死了。我的堂兄告诉我,当时是冬天,那人的舌头伸出老长,垂下了一条冰溜子。每当我不得不路过这棵树时都吓得魂飞魄散。我认识"小二"的兄弟,在城里上班,穿毛料服装,看上去非常体面。他并没有随时表露悲伤,令我大惑不解。我差点儿告诉堂兄,如果他上吊了我绝不会这般无情。村里有两个疯子,其中一个非常高大,常歪歪斜斜地走在路上。哑巴也有,骂人时用猥亵的手势。他们都让张村富有神秘色彩。有的人家死了婴儿,在村外挖个浅坑埋下,孩子们就挖出来,拖着玩。每隔一段日子,生产队的一个人就拎着一只铁桶,在墙上刷上标语,"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云云。最无知的孩子也熟知一套术语,从"结扎"到"劳动力"。上小学之后,村子变得更加不可思议,因为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去了敬老院。我从来不知道村子边缘还有这样一个院子,就像一个流放地,里面藏着很多目光呆滞的老年人,散发着臭味。老师让我们给他们当中的朝鲜战争老兵敬礼。我们帮忙把敬老院的玻璃擦得雪亮,心中充溢着崇高感,又尝了尝爷爷奶奶们的食物,一个孩子吃吐了。

    就像我在一本小说里写到的一个人物一样,我妈对这一切嗤之以鼻。她对少女时期的城市生活记忆犹新,不愿与张村同流合污,即便收入菲薄,也订阅报纸,还特意去城里的书店买书。我对唐诗、宋词的知识从未超过她。她是家族中科学、文艺、教育方面的专家,每个人都会请教她。但是一旦发生现实的冲突,没有人把她的意见当回事。她被看做是过分天真的。当她老了,已在市场经济的空隙中发财致富的二姨她们就带着宽容的微笑听她说话,像对待小孩子。我逐渐想起这种态度在中国是经典的:她什么都好,就是没什么用处。她是一个知识分子。

    我记起蚌足如何缩回。我记得几个亲戚在我家的客厅——由于我妈的布尔乔亚坚持而耗资兴建——议论"包产到户",一位表舅嘲弄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回解放前。"然后他说,他欢迎这一变化,因为他有力气,愿意自己干,接下来他继续嘲弄。大概也是在那一时期,村里安装了电表,立刻就产生了偷电的人。他们用两根木杆,中间穿着铁丝,搭在室外的火线和零线上。很快就发生了火灾。我第一次见到了救火车,它在火焰熄灭一个小时后急匆匆赶到。那户人家的女主人坐在灰烬边大声哭泣。她就像我们张村每个人内心里愿意的那样无所顾忌地哭泣。

    如今,我尽量把往事看做平凡无奇而安之若素。那时父母常吵架,势同水火。这几乎天经地义。夫妻本是一对死敌,也许这才是永恒的真相。当然我又提醒自己不必如此悲观。无论如何,在那个年代,和和气气的夫妇如同传奇。人总是不幸的。何必自欺欺人?父母也许恨小孩。小孩诅咒父母死去。人是自私的,盛怒之下,无妨将痛苦施予他人。这就如同杨树的叶子会被夏天的太阳晒卷一样并不稀罕。幸福也有,倏忽而逝。一切恰如叔本华的话:生命就是在痛苦与倦怠间摇摆。在张村,在当年,各种认知、概念、感慨,在人的意识中不过萤虫之光。

    在此之前,我曾去过一次黑龙江北部,那是七月,因为空气的凉爽,我在那儿想起了张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它何其荒蛮。我想起了稻田、青蛙。我想起了我为何畏惧蜥蜴。如果你打死蜥蜴的话,要在它周围画一个圈儿,表示锁住它,否则它的尾巴会抖动不停,那就是给蛇写信。蛇是蜥蜴的大哥,就像毛主席是华主席的大哥一样。我总是打死蜥蜴又担惊受怕,简直中了邪。有一年村里莫名其妙地来了很多猫头鹰。它们高踞在树上,审视着我们的平庸的生活,懒汉般在村里里游荡了一些时日,又消失了。我怕乌鸦,因为它们不祥。喜鹊当然相反。我考上大学那一天,姥姥说她早上起来看见了喜鹊登枝。我考上高中那年,奶奶则说她看见了喜蛛。我不知道张村对蜘蛛如何分类,哪一种蜘蛛是悲哀的蜘蛛呢?总之万物有灵。这是萨满教的传统。黄鼠狼就更神乎其神了,如果你相信老太太们所言,那么它们才是世界的主宰。人们把这一切当做真事讲述。自然,你也会在街上遇到一些老头,他们坚持麻雀是四害之首。

    其实张村人不把它叫做村子,而叫"堡子"。只要审视一下地名,你就知道这一带开化不久。附近的一个村子名叫"洼子",意指当初是沼泽。另一个村子名为"南荒"。还有两个村子干脆以"狼洞"为名。"堡子"是东北对村庄的叫法,当初也的确类似城堡。张村起源于清初建立"牛录",即八旗的最基本的军事单位,那正是汉军旗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候。

    很多年间,这里如西伯利亚一般并无人烟。不久之前尚是一片荒野,河湾处大概摇曳着柳树毛子。我的外叔祖喜欢讲一个故事,他打草的时候,突然有人两手搭住他的肩膀,荒郊野外,怎么会有人呢?他立刻就识别出这是狼的诡计,继续打草,直到它离去,因为只有在他回头的时候它才能咬他的喉咙。

    这般家族传说与口头记忆,随着老人仙逝,已渐湮没无存。我的曾祖父、曾外祖父乃至更早的祖先,也曾真实地生活过,可是除了名字,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当他们离开故土,到这里拓置,忍受苦寒,筚路蓝缕,是何景况?谁真正记得他们?没有人。留下何种痕迹?一丝也无。他们大概也不会像我们这般恐惧又着迷地注视政治与历史。只有基因流传下来。惟一的使命,惟一的目标。

    我奶奶的爸爸本是教书先生,开馆授徒,竟然攒下不菲资财,最后拥有足足一百亩覆盖着腐殖土的好地。可见教师收入不错,土地也不昂贵。土改的时候,党打开了他的粮仓。花生哗哗作响地流淌出来。我姥姥和她的妯娌当时还很年轻,用大布衫兜着,带回家,立刻炒着吃。花生满街,踩了一地。那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两家将成为亲家,我妈还没出生,我爸才三岁。

    我姥爷对妻子的行为大为不满。"人家娘们哭天抢地,你们炒花生吃?"他说。他是蒙古族人,读过一点儿《四书》,一生都为自己懂得礼义廉耻而颇感自豪。他是一个快活的人。姥姥十六岁刚嫁过去的时候,夫妻闹小别扭,他就威胁她:"我把你旗头打歪。""旗头"就是如今清宫剧里的那种发式,一个高耸而复杂的抓髻,如果打歪的话,姥姥要再花一个钟头梳起来。他与众不同,从不殴打妻子。后来我意识到,姥姥很爱他,即便那个年代并无爱的概念。她没什么文化,身材娇小,而他满面红光,身材健硕,说起什么来头头是道,又能引用孔孟的古训,自然令人崇拜。只有一件事,令姥姥对他颇为鄙夷。朝鲜战争爆发后,姥爷拒绝参加志愿军,让她大失所望。她本来以为他是个男子汉呢。那时姥姥像她那一代的妇女一样,被"妇女解放"四个字的光芒照暖了心怀。最终,大约14个张村的青壮男子去了朝鲜,有几个战死,还有几个伤残。即便如此,姥姥仍不肯原谅她的丈夫。别忘了她是满族女人。这跟三百年前也许没什么两样。当初,兵甲们这个牛录出发时,旗人妇女恐怕也期待他们视死如归。

    我与母系亲属亲密,与父系则疏远。这一半是我妈的影响所致,另一半则来自我对自己的本性的逆反。父系更能代表我的血脉。爷爷,拥有无上的权威感,坐在火炕上,捏着白瓷酒杯,说着凡事不必在乎。他像个伊璧鸠鲁主义者一般,认为人间至善莫过于快乐。在死于癌症之前,他活得不错。如今我也有此倾向。摆脱了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折磨之后,我越来越喜欢恬然的平庸,甚或回避真实的人生。恋爱?不不。对人直言不讳?只在必要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安稳?不必问了,当然。这并不稀奇:每个中国人都有这种倾向。我们总以自我保护为先。

    可是欢乐总如缘木求鱼。我又想起每年暑假离开张村时的快乐。那时我可以在城里姑姑家呆上两周,坐乡村大巴进城去,我耐心等待着,终于有那么一刻,斑马线出现了。对斑马线的爱简直难以言喻。多么时髦,何其漂亮。越往城里走,斑马线越多。斑马线接着斑马线,斑马线的狂欢。我穿着喇叭裤,尽量显得跟城里小孩一样时髦,让表姐带我看电影和游泳。她溜冰的时候我拿着汽水。我贬谪了张村,并不思念蟋蟀的唧唧声、小鸟的鸣叫和傍晚时分蝙蝠一掠而过的声响。

    自然,这也是媚俗的初步环节。我离开张村,进入了青春期,结识新朋友,开始加入人生的媚俗派对。对于张村我既感触多多,又毫无感觉。我已是早期文学青年,心中装满了程式化的怀乡之情、离别之意,同时我又仅仅是为了变化本身而欣喜。再以后,时光就像魔术师手中的牌,陡然有了一大沓儿。爷爷、奶奶、姥爷,如更早的先祖一样,已如青烟一缕不复存在了。

    姥姥也垂垂老矣。她常躺在床上,久久昏睡。醒来时,她与中年女保姆感情甚笃。过去只有我能享受的待遇,如今落到了保姆的头上。每周有一天,保姆放假回家,当她离开时,姥姥总是趴在窗口久久目送,挥着手,抹着眼泪。这种情真意切看似难以理解,可是我们谁能理解一个垂死之人的孤独呢?事实上,最终她只能与保姆为伴。都忙啊,邻居们都这么对她说。可不是嘛,她回答。那还都抽空来看你呢!邻居们又说。我可好了,我享福啊。她这么回答。

    我表弟的媳妇是那种典型的东北女人,操持一切,毫不畏惧。我曾亲眼目睹她丈夫遭遇困难时她如何泼辣地出头。那真是了不起。后来日本地震传言盐荒时,她足足买了200包盐,送到每个亲戚家里——无论如何,那是很多人想尽办法却连一包都买不到的时候。她常去看望姥姥,给她买了一切所需,羊毛衫、鞋子、松软的糕点、果汁、药和"老年人内裤"。最后一样东西让姥姥哭了起来。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这种东西有多么重要。张村人总是说到"得济",指老人得到了谁的奉养。也常有人说姥姥得到了我的回报。可我的确没做过什么。一切又要回到那个古老的主题:爱与被爱是不对等的。我们都承认,回报者常常不是当初那个受惠者。

    岁月的负累与伤痕,无人记取,却未曾消失。不只姥姥衰老,父辈们也不再年轻,似乎变成了孩子。我妈有一次需要超过其积蓄的款项,想向舅舅借钱,我说不要借钱,我给你就好。她说,他借给我也是应该的,我年轻时有个对象,成分不好,因为你舅舅要入党就吹了,前几天我去看你姥姥,你姥姥说起这事,都说对不起我。我哑然失笑,仍旧阻止了她。二姨始终记得小时候小姨如何抽了她一记耳光。舅舅则会说起,当他是个少年人,放学不喜欢回家,一回家就说不上来的难受,心里憋屈,压抑,就跑到河边去喊叫。另一个舅舅,如今宛如儿童。过年的时候,由于家长里短的矛盾,他决定跟家族断绝关系。当我去看望他时,他僵直地站在客厅中央,气鼓鼓的,泪光闪闪。他不得不控诉了一番,我的理解是,他已决心远离尘嚣。

    父系亲戚那边情况不同,但也庶几如此。每个人,活了大半生,不是都有一番隐秘之情不曾倾述吗?体面与否等等,不过是虚无的微光,最终人们所有的都只是不可比拟、不可名状的人生。

    这次张村漫步之后不久,姥姥就去世了。临终时她尚得一番抚慰,表弟告诉她,你什么都不要想,啥事都有佛爷照顾着呢,你就念佛吧。她捏着念珠,安然而去。家族操办丧事,井井有条。守灵一夜之后,次日早上,有个妇女说她看到天上出现了一朵观音形状的云,于是二姨把消息告诉给每个人。人们开始彼此询问,看到了没?看到了,看到了,老太太真的成佛了,每个人都这么回答。整整一天人们都在相互佐证。看到了没?看到了。这老太太多有福。

    我不免又想起自己得到的和未曾得到的爱,想起少年心气,乃至与姥姥有关的一切。即便是她,大概也不清楚我少年时的心中所想。是否我的祖先从未有过超凡脱俗之类的愿望?或者当他们展露这一点时被视作失常或者畸零?他们的悲欢漫漶不清。他们总是说,这个,那个,不值得在乎。我也不清楚他们的一生是否得偿所愿。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们只是捏着酒杯,面色酡然,一再说着凡事不必在乎。在这个国家,至少在张村,三百年来,我们追求的不是什么超凡脱俗,也不是美,我们追求的甚至不是幸福,而是对诸般不可避免的不幸的安然以对。

    总是如此:自我,往日,如影随形。生与死,衔枚而至。白色的蚌足在软泥中伸展又消失。

    多年来,我几次梦见自己还在张村。我跳进一个后院,又跳进一个后院,再跳进一个后院,就像《红色角落》里理查.基尔从一个四合院跳到另一个四合院。也许我想躲开什么人。也许是大人。不知因何,不知所往。在梦中我总是孤独地穿过张村的后院菜园,四周是弯曲的暗调。有一次我醒了,梦境仍栩栩如生,一瞬间我清晰地意识到今生虚幻,而梦中情形才是真正的人生。

    (李海鹏:作家,他的最新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晚来寂静》)

    报童的最新更新:
  • 【报童推荐】民主制局限不能证明专制体制优越 / 2012-07-11 12:27 / 评论数(12)
  • 【报童推荐】海明威的47个结尾 / 2012-07-10 11:30 / 评论数(2)
  • 【报童推荐】海尔能改变"中国制造"形象吗? / 2012-07-09 13:31 / 评论数(8)
  • 【报童推荐】奥运发财梦 / 2012-07-07 12:07 / 评论数(1)
  • 【报童推荐】十五年后,港人基因变种 / 2012-07-06 12:55 / 评论数(13)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Sent with MobileRSS HD


    发自我的 iPad

    如何评价《环球时报》?

    作者:风青杨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如何评价中国的报纸媒体?对于人民日报,有人说它:"有立场,有气势,有执拗,也有智慧,老子轻易不发言,一发言就是实在的,不需要看你"外媒""欧美记者"怎么说,我就是我,最大的我。"对于南方周末,也有人评价说:"它有冒险,有思索,偶尔也有点矫情、做作、不接地气,不管怎么说,能引起人思考或者争辩的东西,总比随手一翻就让人感到疲劳要好。"而对于《环球时报》,要评价它却可复杂得多。

     《环球时报》如何做文章?

    由于《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的"子报",所以这种定位也就决定了其"主旋律"的性质。但首先我们不用有色眼镜去看它,而是对它进行公正客观评价,而这方面只需看它的"社论"就可以,因为"社论"的质量才是这类报纸的灵魂。

    首先,《环球时报》社论的标题多数是煽动性、非理性的。举了几个例子,如《美国又叫嚷受中国排挤》、《日美相互怂恿防中国》、《美国你别瞎搅和》、《日本右翼人性何在》、《李登辉向蔡英文献媚》、《西方国家会一一破产吗? 》、《希拉里莫辱没自己的国务卿之尊》等。还有《是谁在严重违背法律精神》、《中国总能撞碎"拐点"的障碍物》、《中国应理直气壮发展网军》、《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归现实》等。

    仔细观察这些,你会发现《环球时报》的编辑思路、行文风格,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套路。凡是西方媒体稍微说中国一点好话,《环球时报》能放大五十倍。凡是西方媒体抨击中国的,《环球时报》就视而不见。如果话题太大实在不能视而不见,就拿出五十倍的力量去反击。这样还不够,还要找所谓引用几个"国际友好人士"的话来加以证明,更有甚者,干脆就找些能为我国溜须拍马的若干洋人来对我国之成就大家赞赏。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当西方夸中国的时候,这时候环球时报通篇都在转引世界各大媒体,一时间花团锦簇,和谐世界的幻影、崛起大国的意淫泛滥在这份报纸上。很多人甚至说自己可以想象七一环球时报的头版标题是什么。比如:"外媒高度关注中共建党90年,评价成功之路全人类罕见""外媒盛赞:90年的大党史无前例前途辉煌""欧美记者感受建党庆祝活动 中国人对前途更有信心""各国GCD社会党发来贺电 向中国学习成为热议话题",评论文章应该是"让中国人民告诉世界我们的选择""大党成功之道指引大国发展之路"。

    而至于那些所谓的转载国外的文章,《环球时报》只是打着转载国外文章的幌子而己,其实,国外各种观点的文章很多,《环球时报》就专门转载符合自己口味的文章、或者是断章取义地截取转载、或者是用含混不清的中文词汇来翻译原文,总之就是专门欺骗误导那些没文化、没出过国、判断力低的中国人。

    《环球时报》在替谁说话?

    如果有位外星人,把利比亚战争时期《环球时报》有关利比亚的报道、评论全部看一遍,一定会觉到,这张报纸不是中国办的,是卡扎菲办的。《环球时报》对待争取自由民主的大众,诸如利比亚反对派,一脸鄙视相,就差没直接说出"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的话来。总体倾向是一路唱衰利比亚反对派,拐弯抹角支持卡扎菲,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滋味,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干着急使不上劲的意味。

    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当埃及发生动荡、《环球时报》是穆巴拉克的《环球时报》,总在报道老百姓对北约的空袭忍无可忍,从不报道老百姓是不是对他们的政府已经忍无可忍。当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环球时报》是萨达姆的《环球时报》,甚至很多文字可以直接翻译给伊拉克外交部和宣传部使用。当台湾进行大选的时候,环球时报是国民党的环球时报。很多时候的主题就是"粗俗、鲁莽、问题连连的民进党",只要民进党做错了什么,高兴的哟,甚至都能透过文字看到编辑的笑脸。

    而对待权贵,《环球时报》则立马低头哈腰,一幅三孙子的嘴脸。就拿温州动车事件来说,与主流社会舆论截然相对的是,《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铁是中国必须经历的自我折磨》的社评,通篇没有一句对事件死难者的哀悼和对死难家属的安慰,更多的是对事件责任者铁道部的同情甚至是赞美。他们眼里只有强权和实力,谁地位高,拳头大,谁就占据上风,就可以位居人上,吆五喝六,唯独没有公平、正义、公理和人权、人性。

    所以你可以理解它为什么说,"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满意度为87%,中国民众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度为91%"。毋庸置疑,八千万人之外的13亿人只占中国人口的9%。

    《环球时报》爱国还是商业民族主义?

    有人说《环球时报》非常聪明,因为在中国国情下,它选择了最安全的市场战略,就是戴爱国主义帽子。在中国与西方在发展模式、价值观等方面交锋的今天,戴爱国主义帽子,加一点"愤青"色彩,这样的组合,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报纸销售量和广告收入, 但它可以问自己,它是真的爱国,还是"爱国商业主义"?

    从这点来说,《环球时报》的走红并非毫无道理。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民族主义,就是迎合中国的市场。《环球时报》着力于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且报导倾向和立场日益偏向民族主义。它选择的话题,多半与外交领域、冷战遗留话题相关,让读者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国外。同时,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环球时报》与中国政府立场高度一致,但是又能够用读者不那么讨厌的方式说出来。因而,受国内政治教育多年的青年与学生,理所当然成为其拥趸。

    比如,《环球时报》在炸馆事件、南海撞机事件当中,极力鼓吹对外姿态强硬,赢得一些年轻人的好感,从而也获得市场成功。这一路线,在宣传政策上是安全的,在市场上是成功的。这是对市场与政治的双重投机。它利用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网络,利用这份媒体在涉外报道、涉台报道上获得或被默许的特权,在全世界每天发生的各类新闻中,向国人传播经过选择后的国外信息。

    《环球时报》何去何从?

    《环球时报》里的中国是一个很孤独的国家,它没有很多朋友,它的善意往往被误解,它一直辛苦地奋力寻求"出路",但"美国"、"西方"、"反华势力"、"外国媒体"不给它轻松的空间。《环球时报》创造的世界是充满诡计、危险的世界。它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个歪曲的、遍布仇恨的外部世界,向世界传布了一个躁动的、非理性的中国声音,加深了中国与外国的相互误解,为中外关系埋下了罪孽深重的仇恨种子,让中国与文明世界越来越远。

    林语堂说: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自己的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在社交媒体快速成长的今日,随着真相与真知逐渐不再奢侈,《环球时报》似乎走到了自身发展的临界点,面临的质疑愈多而读者愈少。不仅飞机上的乘客恶意拿走《环球时报》,网友也在微博发起"拒读《环球时报》、拒绝传媒洗脑"的活动。

    可以这样说,《环球时报》是中国极端民族主义大本营,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之下,读者思维被逐渐改造为统治者需要的那种方式,乃至最后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正是这一媒体的目的之一。阅读并信任《环球时报》的普通受众,很难不被这种"新闻"所影响,进入其设定的思维模式,让许多年轻人的国际观狭隘。然后孜孜不倦地向国人灌输龌龊、阴暗、落后,和世界主流文明背道而驰的的世界观,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下绊子,正在并继续为中国走向民主、文明培养对立力量。(文/风青杨)

    风青杨的最新更新:
  • 中国还能不能摸着石头过河? / 2012-07-12 11:32 / 评论数(4)
  • 做公知还是做五毛? / 2012-07-11 11:41 / 评论数(3)
  • 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幸福? / 2012-07-10 10:51 / 评论数(6)
  • 如何让中学生不走上冲突一线? / 2012-07-09 11:02 / 评论数(2)
  • 我为什么不支持"约架"? / 2012-07-08 11:28 / 评论数(24)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Sent with MobileRSS HD


    发自我的 iPad

    关注者

    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过去,因为遥远而美丽; 童年,由于无知才无忧。 幸福,就在于为达到幸福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