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作者:康夏 | 评论(0) | 标签:乐清, 钱运会, 闾丘露薇, 凤凰卫视, 言论自由
如果你是个习惯在年关的时候作年终计划的人,或许你会在2010年的最后这一点点时间里,拿出一本新的年历,换一本新的日志本,在博客上写一篇年末规划,把新年的愿望写出来。
12月30日,哈佛毕业的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也写下了她的新年愿望。这个愿望却是从2001年发生在江西省芳林小学一场造成41人死亡的爆炸案谈起,爆炸被媒体怀疑起因是学校利用小学作为烟花制造工厂,但此后中国政府对媒体封锁现场,一切不了了之。直到2008年闾丘露薇在各地演讲时偶遇芳林小学当时的学生,却完全推翻了她此前的假设:原来爆炸事故的起因的确并非学校私下生产烟花,而仅是当地精神病男子将炸药带入学校酿成惨案。
在这起爆炸案里,有唯利是图的村民,有只手遮天的政府,有跟风造谣的媒体,以及四十一条人命,可分析之处无数,但接着闾说,她的新年愿望就是想要创造"一个无法装睡的环境"。因为"虽然很多人说,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创造无法装睡的环境还是有可能的。周边的声音大而不断,还有行动,那末装睡是不可能的,除非真的死了。"
这个有点晦涩的隐喻显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里的新年愿望,闾探讨的其实是一个很旧的命题,即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在爆炸案里,政府过度敏感地把新闻事件封锁起来,就像重建出一间孩童时期 "禁止闯入"的地下室,这间地下室里或许空空如也,或许只是挂了几张蜘蛛网,但对孩子来说,越是禁止闯入的地方,好奇心加上叛逆的精神驱使,就越让地下室显得诡异恐怖,好像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经做过一个很好玩的实验,他在十一个月大的婴孩小艾伯特的身边放了一只小白鼠,并允许他和小白鼠玩耍。可是,每当小艾伯特伸手去触摸老鼠时,华生就在他脑后用重锤敲响一块悬起来的铁块,不出所料,巨大的响声把小艾伯特吓得哇哇大哭。重复数次之后,小艾伯特彻底把原本无害的小白鼠和恐怖的巨响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只要一看到小白鼠,他就会又哭又闹,并试图远离老鼠。更夸张的是,可怜的小艾伯特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譬如兔子,也产生了相似的反应,可见"白色恐怖"对小艾伯特的影响之深。
而芳林小学爆炸案里,政府执意封锁出的这间地下室,及其形成的一个秘密,就是实验里的小白鼠,公众早已习惯性地把可能无害的小白鼠跟恐怖、威权统治、丧失知情权等等作了心理上的联系——因为按照历史重复过的惯例,只有坏的事件才会被当作秘密来掩盖。
最近唱《California Hotel》的老鹰乐队来中国巡演,记者问,你们对中国有什么印象?Don Henley很给力地说,"长城防火墙",继而解释,"我有一个中国女朋友,她无法访问我的Facebook主页,就是因为有这道墙的原因。你们为什么要这样?"
记者给出的回答也很给力,"因为有人害怕"。
但其实呢,建一间"严禁闯入"的地下室来保密的行为只适用于孩童时期,一个国家的崛起最终还得取决于公民权利的崛起,这十二个亿的公民们正在一点儿一点儿长大跟成熟起来,非得把一切都建成一个一个的秘密不仅不能帮公民们健康成长,还容易造成青春期逆反心理,步入2011年,这或许会是所有公民集体的新年愿望:告诉我们真相。
————————————————————————
补充:有人总结说2010年末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韩寒代表新青年的《独唱团》杂志停刊,而是钱运会乐清遭碾死一案。这两者无一例外都很符号化,而背后所指却惊人一致,越来越觉醒的公民意识要求越来越多的自由,政府和公民的关系被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写过《如果你有无力感》缅怀独唱团后,在网上读到几乎泛滥的乐清新闻及观点,再多写未免无趣,所以这篇评论虽从头到尾未曾以乐清事件为例,但相信所言所指,亦甚清晰。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 使用 Google 阅读器订阅一五一十部落推荐文章
- 开始使用 Google 阅读器,轻松地与您喜爱的所有网站保持同步更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有深度,值得一看;有意思,值得一读;无聊,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