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也评"中國外宣形象片"
认定自己是特殊的,认定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这种特殊,认定这种特殊在当今世界中赋予中國一个特殊的位置,要求世界接受这种特殊性――作为中國崛起的意识形态支柱,这种"中國特殊论"至少在潜意识中有它的种族主义根源。至今为止我们听到的只是在制度和文化上的特殊性,而纽约时代广场上那个"国家形象"第一次用一个族群的集体外貌把这个种族主义的内涵表达出来了。
最近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中國国家形象:人物篇》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很多批评性的评论谈到了用宣传手法来树立"国家形象"的虚幻,更多的评论者认为画面上的这些"中國人"多半是精英,还有很多其"中國人"的身份有问题(或者是外国籍或者是外国永久居民),因此并不能代表多数普通的中國人。
但这个"外宣形象片"最大的问题是它的种族主义姿态。这是至今为止很少有人意识到的。它无视中國的种族和族群多样性,用基本上清一色的汉人形象来突出中國人的"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这是公然用一组"优秀的中國人"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在这些生物性和社会性方面的优越性。和任何种族主义观念一样,对种族优越性的宣扬又传达出一种对力量和权力的崇拜,甚至是相应的审美观念。
看看这些解说词吧:"美丽时尚的中國人", "让世界热血沸腾的中國人","让世界沉醉的中國人","让世界重视的中國人","让世界激动的中國人","让世界倾听的中國人" ,"让世界钦佩的中國人","让世界更大的中國人"。
"中國人"在这里被置于一个高于"世界",让"世界"仰视的所在。
试问:当今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国家在国际上如此招摇地自夸自己的国民""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很多中國人对这样的罗列或许无动于衷,但如果把这里的"中國人"换成"日本人"或者"印度人",这样的大幅宣传广告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或任何具有象征意义的国际场合,中國人还会无动于衷吗?这纯粹是一个假设,这些国家不会这么做,因为它们对这些罗列的言辞所暗示的那个东西有起码的敏感。而这份敏感在一个崛起的中國是缺席的。
这种缺席的敏感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北京机场进城的地铁站上看到的依利牛奶的广告。广告上是一个中國男孩和三个白种孩子翘起大拇指称赞这个上海世博会的指定奶制品,文字说明是"与 7500万世博来宾分享中國的浓香醇"。号称和"7500万来宾分享",但这里没有黑人,也没有其他肤色和外貌的种族和族群(南亚,东南亚,西亚和拉丁美洲等等都有大量的和这四个孩子的种族外貌完全不同的人群)。这个大幅广告置于从机场去市区的地铁始发站中,可以说是北京市的窗口,它反映了很多中國人心目中的世界:一个力量和财富的世界,一个因力量和财富而美丽的世界,一个中國与之打交道和欢迎的世界,但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世界。
如果说纽约时代广场上那个"国家形象"画面上的人代表了一部分具有"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的中國人,那么这个"国家形象"就把占绝大多数中國人口的国民排除在外,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国民在社会和生物学(智慧和美丽和遗传有关系)意义上的歧视;如果说这个形象代表了"全体中國人",那么无非是说中國人作为整体在世界上在所有这些方面都优越,则让人不禁想起19和20世纪西方种族主义文化虚构出来的那个让非西方世界臣服的强健和智慧的白种人。
这个"外宣形象片"所针对的由纽约时代广场所象征的那个"世界"当然并不会真的把画面上的那些中國人当作中國的整体形象,今天的世界对中國的了解已经远非几部宣传片所能控制;但这个世界也许对什么样的中國人被排斥出这个形象很在乎,对这个形象所集中表达的那个优越感和姿态更在乎。
无论"外宣形象片"能否达到目的,也无论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如果平心静气地向世界展示中國56个族群的普通人的形象,展示中國的山水风光,文化科技,或者甚至是你认为成功的制度和政策,都无可非议。因为你并不是在高调宣扬你这个族群的某些特殊品质,你不是想让世界知道你在这些方面是多么地特殊,你不过是想让世界知道你和其他国家一样,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因此这和任何特定族群的生物和社会优越感无关。
认定自己是特殊的,认定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这种特殊,认定这种特殊在当今世界中赋予中國一个特殊的位置,要求世界接受这种特殊性――作为中國崛起的意识形态支柱,这种"中國特殊论"至少在潜意识中有它的种族主义根源。至今为止我们听到的只是在制度和文化上的特殊性,而纽约时代广场上那个"国家形象"第一次用一个族群的集体外貌把这个种族主义的内涵表达出来了。
很有可能,这个广告的设计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内涵,但这正好说明了种族主义观念在中國"集体无意识"中的存在:它已经自然到了无需被意识到的地步了。
来源:《纵览中國》首发
作者:程映虹
中国报道周刊, 2011-01-19.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一个种族主义的姿态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中国观察.
欢迎大家投稿,点这里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 这个世界还需国际警察 (1)
- 谁来拯救中国3760亿美元财富? (25)
- 论当前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 (0)
- 记念王伟君 (1)
- 西方国家害怕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吗? (1)
- 装疯卖傻,趁势邀利 — 评美国军方的又一反华军事冒险行动 (0)
- 落后的涵义——中美翻得起脸吗? (0)
- 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解谜 (0)
- 美国航母的黄海军演 (2)
- 美国舆论的变化与中国进步的矛盾 (0)
- 美国的社会扶贫体系远不如中国做得好 (1)
-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0)
- 美国如何掩盖轰炸我驻南大使馆真相? (0)
- 美国失奢,焉知非福? (2)
- 美国伟哥与中国的早泄 (0)
- 美国为什么胆敢轰炸我驻南大使馆? (4)
- 美国不干涉中国人权了,我们自己干涉吧! (0)
- 美中进入乱爱期? (0)
- 由中美发展史看中美关系 (0)
- 浅析知识精英喜欢"反美"的原因 (1)
- 李肇星、霍尔姆斯纸上交锋 (0)
- 探讨真理还是探讨动机 (0)
- 我怎么看最近中美两国的经济对策 (0)
- 廿一世纪中美关系的选择 (0)
- 己所不欲要施于人 (0)
- 小布什的思维悖论与世界性灾难 (5)
- 奥巴马的对华政策是什么? (1)
- 奥巴马执政百日的变与不变 (1)
- 奥巴马同志可以晋升"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了 (0)
- 台湾可能成为中美军事冲突的牺牲品 (3)
- 反击"特保"致中国劳命伤财 (0)
- 卖鹅蛋的婆婆说,美国人都要饭去了…… (4)
- 北京学当超级大国 (0)
- 保守的中国人与张扬的美国人以及随题二三思 (0)
- 令人遗憾的"遗憾" (0)
- 从网络大战看中美两国政府及人民 (0)
- 从中美军机相撞说开去 (0)
- 人民币升值及中美经济与对策 (0)
- 为什么美国成了购物天堂 (17)
- 中美示威文化比较 (0)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 使用 Google 阅读器订阅中国报道周刊
- 开始使用 Google 阅读器,轻松地与您喜爱的所有网站保持同步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