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Willing via Google Reader:
关于人生的思考,总是让人感到迷惑。因为我们的人生往往经不起严肃的推敲。今天的人不太愿意思考,是因为我们总是不能够通过思考而找到一个出口,除非你天性坚忍而且拥有无与伦比的直觉。事实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大多数人因此都选择了知难而退。
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到底是谁,为我们的思考设置了层层障碍?(这些障碍好像是与生俱来一般,在我们稍一思考的时候,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搞得我们头痛欲裂。)
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信仰的缺失,所以导致我们的人生从根本上处于一种无法探究的状态。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崩溃,导致我们的人生处于一种失去故乡的漂浮境地,因此,任何严肃的思索都会引起我们焦虑失衡的内心不能承受之轻与重。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人相信这是时代的问题,才导致了年轻人日益扁平化的趋势。而一些时代研究者则以一种严谨的方式揭示出我们越来越依赖于被动的图像阅读而放弃了主动的文字阅读,这也使得我们被动接收的能力远大于主动思考的能力。也有另一些人提出,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
总的来说,以上所列举的各项原因都是有道理的。我很轻易的就能够相信其中的任何一种。——当然了,这真是很方便的一件事情。
我们很容易就会拜倒在一种宏大的,或者看上去宏大的叙事之下,正是我们思维不够完善的一个明证。无论如何,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宏大叙事的模式里走出来。(有时候看上去专业的表述往往会掩盖它本质上的不合理。)
后来,我在想明白这件事之前,先想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对于一个人,有意义的往往不是正确的结论,而是建立"我"和该问题的关系,或者说:建立"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基于这种理解,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就稀里糊涂的遭遇到这个冷冰冰的世界。心理学家会把这种遭遇解释为人的意志(精神)与物质世界的第一次对接(碰撞)。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遭遇会持续很多次,甚至很多年。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种遭遇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宣告结束。不管怎么,这种遭遇意义非凡。成功的处理这种遭遇,能够使我们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舒适的关系,而当我们在处理这种遭遇的过程中有所失误,则会使得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而无法解脱。
这种紧张的关系影响到我们的整个人生,使得我们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更多时候是表面上消除)而一心扑入物质的世界无暇他顾。具体的表现是:我们更愿意读图,而不愿意读文字。更喜欢表态,而不愿意思考。因此,判断先于理解就成为了一个合理的推论。人云亦云就变成了唯一有深度的思维方式,而能够发现硬币有两个面的人则被惊为天人。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人,在讲台上,或者在某个假想的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述他艰苦奋斗从小苗长成大树的故事。其实就是这种状态的另一个推论。——为了忘掉那种如影随形的紧张感而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慷慨激昂的状态。(说到底,人生往往由一系列的借口组成。)
当然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推论,比如说我。于是就只好承担一个严重的后果:被孙悟空的紧箍咒套在头上。
2010年1月8日。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一五一十部落推荐文章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有深度,值得一看;有意思,值得一读;无聊,浪费时间